诗意地栖居—李白山水诗与生态美学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相看两不厌:山水锻造生态自我 | 第14-21页 |
1.1 适性之乐:物我为一的生态审美观 | 第14-16页 |
1.2 友于之乐: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 | 第16-18页 |
1.3 仁智之乐: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山衔好月来:山水彰显独立价值 | 第21-32页 |
2.1 灵动的诗歌节奏 | 第21-25页 |
2.1.1 视角的快速转换 | 第21-23页 |
2.1.2 句式的参差变化 | 第23-25页 |
2.2 清新的诗歌意象 | 第25-28页 |
2.2.1 山月随人归 | 第26-27页 |
2.2.2 灼灼芙蓉姿 | 第27-28页 |
2.3 蓬勃的诗歌气象 | 第28-32页 |
2.3.1 昂扬的盛唐风貌 | 第29-30页 |
2.3.2 豪迈的个人风格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清溪清我心:山水奔涌生命律动 | 第32-43页 |
3.1 李白山水诗的生态美学溯源 | 第32-35页 |
3.1.1 儒家生态美学思想 | 第33-34页 |
3.1.2 道家生态美学思想 | 第34-35页 |
3.2 李白山水诗蕴含的生态智慧 | 第35-39页 |
3.2.1 自然生态美 | 第35-37页 |
3.2.2 精神生态美 | 第37-39页 |
3.3 李白山水诗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 | 第39-43页 |
3.3.1 生态关爱:万类霜天竞自由 | 第39-41页 |
3.3.2 人文关怀:心远地自偏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附录B 李白山水诗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