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秸秆生物质炭的来源和性质 | 第13-15页 |
1.1.1 我国农业秸秆利用现状 | 第13-14页 |
1.1.2 生物质炭的基本特性 | 第14-15页 |
1.2 生物质炭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15-18页 |
1.2.1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2 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6页 |
1.2.3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线虫的影响 | 第16-18页 |
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 第18页 |
1.3.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土壤线虫及根结线虫 | 第19-22页 |
1.4.1 土壤线虫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 第19-20页 |
1.4.2 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的优势 | 第20页 |
1.4.3 根结线虫概述 | 第20-21页 |
1.4.4 根结线虫的防治措施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生物质炭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25-33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2.1 试验地概况 | 第25-26页 |
2.2.2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2.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第26页 |
2.2.4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 第26-27页 |
2.2.5 黄瓜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 第27页 |
2.2.6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3.1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施用生物质炭对黄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 讨论 | 第30-31页 |
2.4.1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0页 |
2.4.2 施用生物质炭对黄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3.2.1 试验地概况 | 第33-34页 |
3.2.2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3.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第34页 |
3.2.4 土壤样品采集与微生物的测定 | 第34-36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3.3.1 生物质炭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第36页 |
3.3.2 生物质炭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类群PLFA的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PLFA的比值 | 第37-38页 |
3.3.4 主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3.3.5 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 第43-53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2.1 试验地概况 | 第44页 |
4.2.2 供试材料 | 第44页 |
4.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第44页 |
4.2.4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 | 第44页 |
4.2.5 土壤线虫生态指数计算 | 第44-45页 |
4.2.6 根结线虫病情指数调查与测定 | 第45页 |
4.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4.3.1 生物质炭处理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 | 第46页 |
4.3.2 生物质炭处理对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3 不同处理下土壤线虫生态指数 | 第48-50页 |
4.3.4 土壤线虫群落与生物质炭和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页 |
4.3.5 施用生物质炭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 第50页 |
4.4 讨论 | 第50-52页 |
4.4.1 生物质炭处理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2 生物质炭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53页 |
5.2 全文创新点 | 第53-54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