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文献评述 | 第12-18页 |
1.2.1 村镇银行反贫困的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2 村镇银行反贫困的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村镇银行反贫困的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贫困的概念和度量 | 第21-24页 |
2.1.1 贫困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2 贫困的度量 | 第22-24页 |
2.2 村镇银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1 村镇银行的定义 | 第24-25页 |
2.2.2 村镇银行的特征 | 第25页 |
2.3 村镇银行反贫困的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2.3.1 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 第26页 |
2.3.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3.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村镇银行反贫困的影响机理 | 第28-35页 |
3.1 村镇银行的微观影响机理 | 第29-31页 |
3.2 村镇银行反贫困的宏观影响机理 | 第31-35页 |
3.2.1 经济增长渠道的影响机理 | 第32-33页 |
3.2.2 收入分配渠道的影响机理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村镇银行反贫困的现状 | 第35-46页 |
4.1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35-40页 |
4.1.1 我国村镇银行的设立情况 | 第35-38页 |
4.1.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 | 第38-40页 |
4.2 我国村镇银行反贫困的效果——以民生村镇银行为例 | 第40-44页 |
4.2.1 民生村镇银行的设立情况 | 第40页 |
4.2.2 民生村镇银行的管理和业务模式 | 第40-42页 |
4.2.3 民生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效果 | 第42-43页 |
4.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43-44页 |
4.3 制约村镇银行反贫困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4.3.1 市场定位偏差,偏离支农宗旨 | 第44页 |
4.3.2 市场认知度较低,资金来源有限 | 第44页 |
4.3.3 运营成本高,专业人才缺乏 | 第44-45页 |
4.3.4 配套政策缺失,竞争优势不足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我国村镇银行反贫困的实证分析 | 第46-53页 |
5.1 实证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5.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7-49页 |
5.2.1 贫困度量指标的选取 | 第47-48页 |
5.2.2 村镇银行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 | 第48页 |
5.2.3 其它指标的选取 | 第48页 |
5.2.4 数据来源说明 | 第48-49页 |
5.3 实证方法 | 第49页 |
5.4 实证过程 | 第49-52页 |
5.4.1 FGT贫困指数的测算 | 第49页 |
5.4.2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9-52页 |
5.5 实证结论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村镇银行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 第53-60页 |
6.1 提高村镇银行的支农效率 | 第53-55页 |
6.1.1 明确市场定位,瞄准贫困客户 | 第53-54页 |
6.1.2 扩大资金来源,弥补资金缺口 | 第54页 |
6.1.3 发展中间业务,以点带面发展 | 第54-55页 |
6.2 增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5-57页 |
6.2.1 加快人才培养,引进优秀人才 | 第55页 |
6.2.2 完善治理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 | 第55-56页 |
6.2.3 加强风险控制,实现稳健支农 | 第56-57页 |
6.3 优化农村的外部金融环境 | 第57-60页 |
6.3.1 增加政策扶植力度 | 第57-58页 |
6.3.2 完善农村保险和担保体系 | 第58-59页 |
6.3.3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 第66-67页 |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表 | 第67-71页 |
文献综述 | 第71-78页 |
详细摘要 | 第78-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