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减震简化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1.2.1.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 第8-9页 |
1.2.2. 基本概念 | 第9-10页 |
1.2.3. 工程应用实例 | 第10-12页 |
1.2.4. 消能器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5. 软钢剪切消能器 | 第13-15页 |
1.2.6. 连梁消能器 | 第15-16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消能减震简化设计方法 | 第17-22页 |
2.1. 结构分析软件 | 第17页 |
2.2. 等效线性化设计方法 | 第17-22页 |
2.2.1. 设计流程 | 第17-18页 |
2.2.2. 附加阻尼比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2.2.3. 等效刚度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2.2.4. EDstru Design设计程序 | 第21-22页 |
第3章 实际工程项目应用 | 第22-64页 |
3.1. 项目概况 | 第22-29页 |
3.1.1. 工程简介 | 第22-24页 |
3.1.2. 结构超限情况 | 第24-26页 |
3.1.3.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及相应措施 | 第26-29页 |
3.2. 软钢消能器性能特点 | 第29-30页 |
3.3. 减震方案选取 | 第30-34页 |
3.4. 阻尼比计算结果 | 第34-36页 |
3.5. 结构弹性分析 | 第36-45页 |
3.5.1. 计算内容和程序 | 第36-37页 |
3.5.2. 弹性分析模型 | 第37页 |
3.5.3. 质量分布分析 | 第37-38页 |
3.5.4. 周期与振型 | 第38-40页 |
3.5.5. 位移与扭转位移比分析 | 第40-42页 |
3.5.6. 基底剪力分析 | 第42-43页 |
3.5.7. 侧向刚度比分析 | 第43-44页 |
3.5.8. 楼层承载力分析 | 第44-45页 |
3.6.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 第45-55页 |
3.6.1. 加载模式 | 第45页 |
3.6.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5-55页 |
3.7.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55-62页 |
3.7.1. 地震波输入 | 第55页 |
3.7.2. 位移响应 | 第55-58页 |
3.7.3. 结构时程响应塑性铰发展过程 | 第58-62页 |
3.8. 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消能器性能实验研究 | 第64-73页 |
4.1. 实验性能指标 | 第64-65页 |
4.2. 典型照片和荷载曲线 | 第65-72页 |
4.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消能器施工节点设计 | 第73-77页 |
5.1. 消能器连接形式 | 第73-75页 |
5.1.1. 软钢剪切消能器连接形式 | 第73-74页 |
5.1.2. 连梁消能器连接形式 | 第74-75页 |
5.2. 消能器节点计算 | 第75-76页 |
5.2.1. 连接板螺栓连接计算 | 第76页 |
5.2.2. 预埋板连接计算 | 第76页 |
5.3. 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