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黄土高原辽东栎群落优势种水分利用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5页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0页
     ·研究目的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页
     ·研究内容第11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4页
     ·植物水分生理研究进展第11-12页
     ·森林群落水分适应性与群落稳定性研究进展第12-13页
     ·辽东栎群落水分利用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3-14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4-15页
     ·研究思路第14页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5-19页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第15页
     ·地理位置第15页
     ·地貌特征第15页
     ·气候特征第15页
     ·土壤特征第15页
     ·植被特征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9页
     ·野外调查第15-16页
     ·植物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调查第16-19页
第三章 延安公路山辽东栎群落特征第19-23页
   ·延安公路山辽东栎的群落学特征第19-20页
   ·辽东栎种群年龄结构第20-21页
   ·林内林外土壤含水量第21-22页
   ·小结第22-23页
第四章 生长季不同时期辽东栎群落主要优势种水分利用多样性研究第23-53页
   ·生长季初期主要优势种水分适应性分析第23-34页
     ·生长季初期主要优势种水势日变化格式及相关参数比较分析第24-28页
     ·生长季初期主要优势种离体叶片水分丧失过程比较第28-30页
     ·生长季初期主要优势种PV 参数比较分析第30-34页
   ·生长季中期主要优势种水分适应性分析第34-43页
     ·生长季中期主要优势种水势日变化格式及相关参数比较分析第34-38页
     ·生长季中期主要优势种离体叶片水分丧失过程比较第38-39页
     ·生长季中期主要优势种PV 参数比较分析第39-43页
   ·生长季末期主要优势种水分适应性分析第43-51页
     ·生长季末期主要优势种水势日变化格式及相关参数比较分析第43-46页
     ·生长季末期主要优势种离体叶片水分丧失过程比较第46-47页
     ·生长季末期主要优势种PV 参数比较分析第47-51页
   ·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辽东栎群落主要优势种水分适应性季节变化研究第53-67页
   ·主要优势种水势日变化过程的季节变化第53-57页
     ·生长季不同时期辽东栎林内主要优势种水势均值日变化比较第53-54页
     ·辽东栎林内主要优势种水势日变化参数季节变化第54-57页
     ·生长季不同时期辽东栎林内优势种水分参数均值比较第57页
   ·主要优势种离体叶片水分丧失过程参数季节变化第57-60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恒重失水率季节变化第57-58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恒重时间季节变化第58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自然饱和亏季节变化第58-59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自然需水程度季节变化第59页
     ·生长季不同时期辽东栎林内优势种水分丧失过程相关参数均值比较第59-60页
   ·主要优势种PV 参数季节变化第60-65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膨压丧失点的渗透势季节变化第60-61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水分饱和状态下的渗透势季节变化第61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细胞壁可塑性模量系数季节变化第61-62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膨压丧失点的水分饱和亏季节变化第62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膨压丧失点的共质体水含量与饱和状态下的共质体水含量比例季节变化第62-63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水分饱和状态下的共质体水含量季节变化第63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单位干重下的饱和状态下的共质体水含量季节变化第63-64页
     ·辽东栎林内优势种单位干重下的渗量大小季节变化第64页
     ·生长季不同时期辽东栎林内优势种PV 参数的均值比较第64-65页
   ·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辽东栎群落主要优势种水分适应功能群划分及其分析第67-73页
   ·生长季初期辽东栎群主要优势种不同水分适应功能群的特征分析第68-69页
   ·生长季中期辽东栎群落主要优势种不同水分适应功能群的特征分析第69-71页
   ·生长季末期辽东栎群落主要优势种不同水分适应功能群的特征分析第71-72页
   ·生长季初期、中期、末期辽东栎群落主要优势种水分适应功能群比较第72页
   ·小结第72-7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作者简介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北黄土高原优势物种叶片结构与生理特性不同立地环境的生态响应
下一篇:青藏高原黄耆属植物地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