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债权让与通知的效力
| 内容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 (一) 债权让与通知生效要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二) 债权让与通知对债务人的效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 (三) 债权的二重让与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二、债权让与通知的效力模式 | 第15-21页 |
| (一) 通知对抗债务人模式 | 第15-16页 |
| (二) 通知对抗债务人和其他第三人模式 | 第16-18页 |
| (三) 通知生效模式 | 第18页 |
| (四) 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8-19页 |
| (五) 我国债权让与通知效力模式的分析 | 第19-21页 |
| 三、债权让与通知的生效要件 | 第21-29页 |
| (一) 债权让与通知的主体 | 第21-23页 |
| (二) 债权让与通知的形式 | 第23-28页 |
| (三) 债权让与通知的时间 | 第28-29页 |
| 四、债权让与通知对债务人的效力 | 第29-32页 |
| (一) 债权让与通知对债务人的一般效力 | 第29页 |
| (二) 债权让与通知对债务人效力的特殊问题 | 第29-32页 |
| 五、债权二重让与的规制规则 | 第32-37页 |
| (一) 合同成立在先规则 | 第33-34页 |
| (二) 通知优先规则 | 第34页 |
| (三) 登记优先规则 | 第34-35页 |
| (四) 三种规则的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 (五) 对我国建立优先规则的思考 | 第36-37页 |
| 六、我国债权让与通知效力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7-40页 |
| (一) 债权让与通知的效力模式的完善 | 第37页 |
| (二) 债权让与通知生效要件的完善 | 第37-38页 |
| (三) 债权让与通知对债务人的效力内容的完善 | 第38-39页 |
| (四) 债权二重让与规制规则的建立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