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基于AHP-EM-SD集成模型的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提升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2.2 实践意义第13-14页
    1.3 主要目标及主要内容第14-15页
        1.3.1 主要目标第14页
        1.3.2 主要内容第14-15页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5-16页
        1.4.1 拟解决的关键子问题第15-16页
        1.4.2 关键研究思路第16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研究技术路线第17页
    1.6 本章小结第17-19页
第二章 文献述评第19-31页
    2.1 国外低碳竞争力研究文献述评第19-20页
    2.2 国内低碳竞争力研究文献述评第20-22页
    2.3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22-29页
        2.3.1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趋势统计分析第22-23页
        2.3.2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统计分析第23-27页
            2.3.2.1 总体目标层评价指标统计分析第23-24页
            2.3.2.2 系统准则层评价指标统计分析第24页
            2.3.2.3 基本指标层评价指标统计分析第24-27页
        2.3.3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第27-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第31-38页
    3.1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第31-33页
        3.1.1 科学性与实际性相结合原则第32页
        3.1.2 全面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第32页
        3.1.3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第32-33页
        3.1.4 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第33页
        3.1.5 现状分析与动态预测相结合原则第33页
    3.2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第33-35页
    3.3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层次结构第35-36页
        3.3.1 总体目标层第35页
        3.3.2 系统准则层第35-36页
        3.3.3 基本指标层第36页
    3.4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基本指标释义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的AHP-EM-SD集成模型第38-46页
    4.1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AHP-EM-SD集成模型的提出第38-39页
    4.2 指标权重系数确定第39-42页
        4.2.1 主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第39-40页
        4.2.2 客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第40-41页
        4.2.3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第41-42页
    4.3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AHP-EM-SD集成模型构建第42-45页
        4.3.1 区域低碳能源竞争力子系统第42-43页
        4.3.2 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子系统第43页
        4.3.3 区域低碳产业竞争力子系统第43页
        4.3.4 区域低碳社会竞争力子系统第43-44页
        4.3.5 区域低碳环境竞争力子系统第44页
        4.3.6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AHP-EM-SD集成模型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集成模型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为例第46-60页
    5.1 数据采集及标准化处理第46-49页
        5.1.1 原始数据采集第46-47页
        5.1.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第47-49页
    5.2 区域低碳竞争力指标权重系数及实证分析过程第49-53页
        5.2.1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计算第49页
        5.2.2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过程第49-53页
    5.3 区域低碳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结果及分析第53-59页
        5.3.1 实证评价结果计算第53-55页
        5.3.2 实证评价结果分析第55-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区域低碳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以重庆市为例第60-69页
    6.1 区域低碳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第60-62页
        6.1.1 一次性能源占能源消耗比重过大、清洁能源利用率低第60页
        6.1.2 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低碳行业贡献率低第60-61页
        6.1.3 技术支撑体系落后、高新技术行业亟待发展第61页
        6.1.4 企业碳排放过重、公众低碳意识薄弱第61-62页
        6.1.5 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第62页
    6.2 区域低碳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框架第62-64页
    6.3 区域低碳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第64-68页
        6.3.1 区域低碳能源竞争力提升机制第64-65页
            6.3.1.1 低碳节约能耗机制第64-65页
            6.3.1.2 能源结构优化机制第65页
            6.3.1.3 新型能源开发机制第65页
        6.3.2 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提升机制第65-66页
            6.3.2.1 经济布局优化机制第65页
            6.3.2.2 对外经贸促进机制第65-66页
        6.3.3 区域低碳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第66-67页
            6.3.3.1 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第66页
            6.3.3.2 新兴产业扶持机制第66页
            6.3.3.3 科研教育创新机制第66-67页
        6.3.4 区域低碳社会竞争力提升机制第67页
            6.3.4.1 低碳文化机制第67页
            6.3.4.2 低碳责任机制第67页
        6.3.5 区域低碳环境竞争力提升机制第67-68页
            6.3.5.1 生态碳汇机制第67页
            6.3.5.2 低碳环境机制第67-68页
    6.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9-74页
    7.1 研究结论第69-71页
    7.2 研究特色第71页
    7.3 研究展望第71-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第80-90页
    A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专家问卷调查第80-86页
    B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计算第86-88页
    C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中指标引用文献样本表第88-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及协调策略研究
下一篇:房地产代理与联合代理下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