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 主要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1 主要目标 | 第14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4.1 拟解决的关键子问题 | 第15-16页 |
1.4.2 关键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19-31页 |
2.1 国外低碳竞争力研究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2.2 国内低碳竞争力研究文献述评 | 第20-22页 |
2.3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2-29页 |
2.3.1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趋势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2.3.2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统计分析 | 第23-27页 |
2.3.2.1 总体目标层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2.3.2.2 系统准则层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3.2.3 基本指标层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 第24-27页 |
2.3.3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1-38页 |
3.1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1-33页 |
3.1.1 科学性与实际性相结合原则 | 第32页 |
3.1.2 全面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 第32页 |
3.1.3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 第32-33页 |
3.1.4 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 第33页 |
3.1.5 现状分析与动态预测相结合原则 | 第33页 |
3.2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3-35页 |
3.3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层次结构 | 第35-36页 |
3.3.1 总体目标层 | 第35页 |
3.3.2 系统准则层 | 第35-36页 |
3.3.3 基本指标层 | 第36页 |
3.4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基本指标释义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的AHP-EM-SD集成模型 | 第38-46页 |
4.1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AHP-EM-SD集成模型的提出 | 第38-39页 |
4.2 指标权重系数确定 | 第39-42页 |
4.2.1 主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 | 第39-40页 |
4.2.2 客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 | 第40-41页 |
4.2.3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 | 第41-42页 |
4.3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AHP-EM-SD集成模型构建 | 第42-45页 |
4.3.1 区域低碳能源竞争力子系统 | 第42-43页 |
4.3.2 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子系统 | 第43页 |
4.3.3 区域低碳产业竞争力子系统 | 第43页 |
4.3.4 区域低碳社会竞争力子系统 | 第43-44页 |
4.3.5 区域低碳环境竞争力子系统 | 第44页 |
4.3.6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AHP-EM-SD集成模型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集成模型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 第46-60页 |
5.1 数据采集及标准化处理 | 第46-49页 |
5.1.1 原始数据采集 | 第46-47页 |
5.1.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7-49页 |
5.2 区域低碳竞争力指标权重系数及实证分析过程 | 第49-53页 |
5.2.1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计算 | 第49页 |
5.2.2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过程 | 第49-53页 |
5.3 区域低碳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53-59页 |
5.3.1 实证评价结果计算 | 第53-55页 |
5.3.2 实证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区域低碳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以重庆市为例 | 第60-69页 |
6.1 区域低碳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 第60-62页 |
6.1.1 一次性能源占能源消耗比重过大、清洁能源利用率低 | 第60页 |
6.1.2 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低碳行业贡献率低 | 第60-61页 |
6.1.3 技术支撑体系落后、高新技术行业亟待发展 | 第61页 |
6.1.4 企业碳排放过重、公众低碳意识薄弱 | 第61-62页 |
6.1.5 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 第62页 |
6.2 区域低碳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框架 | 第62-64页 |
6.3 区域低碳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 | 第64-68页 |
6.3.1 区域低碳能源竞争力提升机制 | 第64-65页 |
6.3.1.1 低碳节约能耗机制 | 第64-65页 |
6.3.1.2 能源结构优化机制 | 第65页 |
6.3.1.3 新型能源开发机制 | 第65页 |
6.3.2 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提升机制 | 第65-66页 |
6.3.2.1 经济布局优化机制 | 第65页 |
6.3.2.2 对外经贸促进机制 | 第65-66页 |
6.3.3 区域低碳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 | 第66-67页 |
6.3.3.1 产业结构优化机制 | 第66页 |
6.3.3.2 新兴产业扶持机制 | 第66页 |
6.3.3.3 科研教育创新机制 | 第66-67页 |
6.3.4 区域低碳社会竞争力提升机制 | 第67页 |
6.3.4.1 低碳文化机制 | 第67页 |
6.3.4.2 低碳责任机制 | 第67页 |
6.3.5 区域低碳环境竞争力提升机制 | 第67-68页 |
6.3.5.1 生态碳汇机制 | 第67页 |
6.3.5.2 低碳环境机制 | 第67-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9-7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9-71页 |
7.2 研究特色 | 第7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90页 |
A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专家问卷调查 | 第80-86页 |
B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计算 | 第86-88页 |
C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中指标引用文献样本表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