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6页 |
1.1 课题背景介绍 | 第10-11页 |
1.2 氧化锆陶瓷性能 | 第11-12页 |
1.3 陶瓷的热震性能 | 第12-21页 |
1.3.1 热应力 | 第12-13页 |
1.3.2 陶瓷材料的热震性能 | 第13-15页 |
1.3.2.1 热震断裂理论 | 第14页 |
1.3.2.2 热震损伤理论 | 第14-15页 |
1.3.2.3 断裂发生和裂纹扩展的统一理论 | 第15页 |
1.3.3 影响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的因素 | 第15-17页 |
1.3.3.1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15-16页 |
1.3.3.2 陶瓷材料的热力学性能 | 第16-17页 |
1.3.4 改善陶瓷材料抗热震性的途径 | 第17-21页 |
1.3.4.1 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 | 第17-20页 |
1.3.4.2 改善材料热热膨胀性能与热导率 | 第20-21页 |
1.4 氧化锆的抗热震性能 | 第21-22页 |
1.5 氧化锆的掺杂机理 | 第22-25页 |
1.5.1 低价阳离子掺杂稳定机理 | 第22-24页 |
1.5.2 同价阳离子掺杂机理 | 第24页 |
1.5.3 多元掺杂机理 | 第24-25页 |
1.6 稀土掺杂氧化锆陶瓷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1.7 论文课题的研究方案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试样制备及测试 | 第26-32页 |
2.1 实验所需原料及仪器 | 第26-27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2.2.1 湿法球磨法制备氧化锆粉体 | 第27-28页 |
2.2.2 试样制备方法 | 第28页 |
2.3 性能测试方法 | 第28-32页 |
2.3.1 体积密度的测试 | 第28-29页 |
2.3.2 弯曲强度的测试 | 第29-30页 |
2.3.3 抗热震性能的测试 | 第30页 |
2.3.4 断裂韧性的测试 | 第30-31页 |
2.3.5 试样的相组成 | 第31页 |
2.3.6 试样断口组织形貌及粉体形貌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粉体的测试与表征 | 第32-35页 |
3.1 氧化镁稳定氧化锆粉 | 第32页 |
3.2 粉体形貌表征 | 第32-33页 |
3.3 造粒粉的差热-热重分析 | 第33-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Mg-PSZ的制备及优化 | 第35-48页 |
4.1 Mg-PSZ的密度分析 | 第35-45页 |
4.1.1 成型工艺与生坯体积密度正交分析 | 第35-39页 |
4.1.2 成型工艺与成品致密度正交分析 | 第39-44页 |
4.1.3 PVA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Mg-PSZ的热震性能 | 第45-46页 |
4.3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稀土元素的掺杂 | 第48-70页 |
5.1 Pr元素掺杂 | 第48-55页 |
5.1.1 Pr_2O_3掺杂对形貌的影响 | 第48-50页 |
5.1.2 Pr_2O_3的掺入对Mg-PSZ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 第50-53页 |
5.1.3 小结 | 第53-55页 |
5.2 Ce元素的掺杂 | 第55-60页 |
5.2.1 CeO_2部分稳定氧化锆 | 第55-57页 |
5.2.2 CeO_2掺杂Mg-PSZ的性能 | 第57-58页 |
5.2.3 小结 | 第58-60页 |
5.3 La元素掺杂 | 第60-66页 |
5.3.1 La_2O_3掺杂对试样组分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2 La_2O_3掺杂对试样室温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3 La_2O_3的掺入对Mg-PSZ热震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5.3.4 小结 | 第65-66页 |
5.4 Pr/La复合掺杂 | 第66-70页 |
5.4.1 复合掺杂对试样室温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2 复合掺杂对试样热震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5.4.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