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21页 |
1.1.1 水资源现状 | 第10-11页 |
1.1.2 水污染现状 | 第11-13页 |
1.1.3 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意义 | 第13-14页 |
1.1.4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 第14-17页 |
1.1.5 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 | 第17页 |
1.1.6 生物砂滤池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 | 第17-21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试验装置与材料 | 第22-26页 |
2.1 试验进水水质 | 第22-23页 |
2.2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试验装置的总体设计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的运行特性研究 | 第26-41页 |
3.1 进出水水质分析主要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3.1.1 COD的测定 | 第26页 |
3.1.2 TP的测定 | 第26页 |
3.1.3 NH3-N的测定 | 第26页 |
3.1.4 TN的测定 | 第26-27页 |
3.2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自然挂膜条件下的有效滤层特性研究 | 第27页 |
3.3 自然挂膜运行条件下的试验安排 | 第27-32页 |
3.3.1 自然挂膜运行条件下对COD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27-29页 |
3.3.2 自然挂膜运行条件下对TN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29-30页 |
3.3.3 自然挂膜运行条件下对TP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30-32页 |
3.4 人工接种污泥挂膜运行条件下的试验安排 | 第32-40页 |
3.4.1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挂膜条件下的有效滤层特性研究 | 第32-34页 |
3.4.2 人工接种污泥挂膜法启动条件 | 第34-35页 |
3.4.3 人工接种污泥挂膜运行条件下滤速对TN的去除影响 | 第35-37页 |
3.4.4 人工接种污泥挂膜运行条件下碳源投加量的对污染物的去除影响 | 第37-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的生物特性研究 | 第41-65页 |
4.1 样品采集 | 第41页 |
4.2 微生物数量分布 | 第41-44页 |
4.2.1 最大或然数法 | 第41页 |
4.2.2 选择培养基的配置 | 第41-42页 |
4.2.3 微生物数量分布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4页 |
4.3 样品扫描电镜试验 | 第44-47页 |
4.3.1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 | 第44-47页 |
4.3.2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页 |
4.4 分形理论在滤料生物膜描述方面的应用 | 第47-51页 |
4.4.1 分形维数的测定方法 | 第47-49页 |
4.4.2 使用Matlab程序计算滤料表层生物膜的分形盒维数 | 第49-50页 |
4.4.3 分形盒维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0-51页 |
4.5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 第51-63页 |
4.5.1 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特点 | 第51-52页 |
4.5.2 微生物基因测序方法 | 第52-53页 |
4.5.3 样品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页 |
4.5.4 微生物基因提取电泳检验结果 | 第53-54页 |
4.5.5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物种及其丰度分析 | 第54-59页 |
4.5.6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59-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5.2 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硕士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