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块节点的无线激光通信网络拓扑控制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概述 | 第18-19页 |
1.2 无线激光通信的特点 | 第19-22页 |
1.2.1 无线激光通信的优点 | 第19-21页 |
1.2.2 无线激光通信的缺点 | 第21-22页 |
1.3 无线激光通信的主要应用领域及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3.1 星际通信系统应用 | 第22-23页 |
1.3.2 地面商用通信系统应用 | 第23页 |
1.3.3 军事通信系统应用 | 第23-24页 |
1.4 无线激光通信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4-26页 |
1.4.1 国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6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28-46页 |
2.1 精细的光束控制技术 | 第29-31页 |
2.2 高效的光信号发射与接收技术 | 第31-36页 |
2.2.1 激光器 | 第31-33页 |
2.2.2 调制器 | 第33页 |
2.2.3 放大器 | 第33-35页 |
2.2.4 探测器 | 第35-36页 |
2.3 快速精确的APT技术 | 第36-38页 |
2.3.1 传统APT系统 | 第36-37页 |
2.3.2 全向智能光学天线技术 | 第37-38页 |
2.4 大气信道模型 | 第38-42页 |
2.4.1 大气衰减 | 第38-40页 |
2.4.2 大气湍流 | 第40页 |
2.4.3 常用的无线激光信道模型 | 第40-42页 |
2.5 网络拓扑结构 | 第42-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三章 网络拓扑形成 | 第46-56页 |
3.1 基于图论的拓扑研究方法 | 第46-49页 |
3.1.1 图论概述 | 第46-47页 |
3.1.2 典型拓扑控制算法 | 第47-49页 |
3.2 问题描述 | 第49-55页 |
3.2.1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9页 |
3.2.2 节点模型 | 第49-50页 |
3.2.3 节点运动模型 | 第50-53页 |
3.2.4 网络模型 | 第53页 |
3.2.5 拓扑设计问题 | 第53-54页 |
3.2.6 网络评价指标 | 第54-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基于块节点的拓扑形成与重构算法 | 第56-72页 |
4.1 块节点形成算法 | 第56-67页 |
4.1.1 节点ID和块ID | 第58页 |
4.1.2 拓扑形成所需帧结构定义 | 第58-59页 |
4.1.3 冲突与环路解决方案 | 第59-60页 |
4.1.4 链路权值的计算 | 第60-64页 |
4.1.5 块节点的形成算法 | 第64-67页 |
4.2 块节点间的多连接拓扑形成算法 | 第67-69页 |
4.2.1 链路权值的计算 | 第67-68页 |
4.2.2 基于块节点的链路增补算法 | 第68-69页 |
4.3 拓扑重构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仿真与分析 | 第72-88页 |
5.1 仿真参数设定 | 第72-74页 |
5.1.1 节点模型参数设定 | 第72页 |
5.1.2 运动模型参数设定 | 第72-73页 |
5.1.3 网络模型参数设定 | 第73-74页 |
5.2 节点运动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 第74-76页 |
5.2.1 速度和方向控制仿真 | 第74-75页 |
5.2.2 节点运动轨迹仿真 | 第75-76页 |
5.3 块节点形成仿真与分析 | 第76-79页 |
5.3.1 节点初始分布 | 第76页 |
5.3.2 块节点形成后的拓扑图 | 第76-78页 |
5.3.3 块节点稳定性 | 第78-79页 |
5.4 连通图仿真与分析 | 第79-86页 |
5.4.1 连通图拓扑结构 | 第80-82页 |
5.4.2 连通图拓扑稳定性 | 第82-83页 |
5.4.3 连通图的代数连通度 | 第83-85页 |
5.4.4 连通图的平均节点度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8-8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