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磷化亚铜的合成与改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 第11-12页 |
1.3 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2-14页 |
1.3.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4-15页 |
1.4 Cu_3P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创新工作 | 第20-22页 |
1.5.1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5.2 论文的创新工作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2.2 材料结构、组分与形貌表征 | 第23-24页 |
2.3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 | 第24-25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Cu_3P的合成与初步研究 | 第27-42页 |
3.1 熔炼法合成Cu_3P | 第27-32页 |
3.1.1 材料合成 | 第27页 |
3.1.2 材料的结构与组分分析 | 第27-29页 |
3.1.3 材料的形貌分析 | 第29-30页 |
3.1.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3.2 氧化还原法合成Cu_3P | 第32-35页 |
3.2.1 材料合成 | 第32页 |
3.2.2 材料的结构与组分分析 | 第32-33页 |
3.2.3 材料的形貌分析 | 第33-34页 |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4-35页 |
3.3 机械合金化合成Cu_3P | 第35-40页 |
3.3.1 材料合成 | 第35-36页 |
3.3.2 材料的结构与组分分析 | 第36-38页 |
3.3.3 材料的形貌分析 | 第38页 |
3.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Fe对Cu_3P的改性研究 | 第42-55页 |
4.1 材料的结构与组分分析 | 第42-47页 |
4.1.1 材料的EDS分析 | 第42-43页 |
4.1.2 材料的XRD分析 | 第43页 |
4.1.3 材料的XPS分析 | 第43-44页 |
4.1.4 材料的穆斯堡尔谱分析 | 第44-47页 |
4.2 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47页 |
4.3 电化学性能测试与讨论 | 第47-54页 |
4.3.1 电导率测试 | 第47-48页 |
4.3.2 恒流充放电特性 | 第48-49页 |
4.3.3 循环性能与倍率特性 | 第49-51页 |
4.3.4 电极的极化 | 第51页 |
4.3.5 交流阻抗分析 | 第51-52页 |
4.3.6 循环伏安分析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不同Cu/P比对Cu_3P性能的影响 | 第55-64页 |
5.1 材料的结构与组分分析 | 第55-56页 |
5.2 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6-57页 |
5.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7-63页 |
5.3.1 首周充放电曲线 | 第57-58页 |
5.3.2 循环和倍率性能 | 第58-59页 |
5.3.3 交流阻抗谱测试 | 第59-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