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富二代 | 第15-16页 |
1.3.2 社会问题 | 第16页 |
1.3.3 富二代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社会失范理论 | 第17页 |
2.1.2 文化失调理论 | 第17-18页 |
2.1.3 精英循环理论 | 第18页 |
2.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1页 |
2.2.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富二代概况 | 第21-29页 |
3.1 富二代的总体情况 | 第21-23页 |
3.2 富二代的类型 | 第23-24页 |
3.2.1 青出于蓝型 | 第23页 |
3.2.2 自主创业型 | 第23-24页 |
3.2.3 傀儡型 | 第24页 |
3.2.4 自由放任型 | 第24页 |
3.3 富二代的群体特征 | 第24-29页 |
3.3.1 家境殷实 | 第24-25页 |
3.3.2 教育背景良好 | 第25页 |
3.3.3 择业空间较大 | 第25-26页 |
3.3.4 社会形象较差 | 第26-27页 |
3.3.5 同辈群体交往困难 | 第27页 |
3.3.6 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富二代问题及社会影响 | 第29-37页 |
4.1 富二代问题的具体表现 | 第29-33页 |
4.1.1 任性的炫耀消费 | 第29-30页 |
4.1.2 肆意的违法犯罪 | 第30-31页 |
4.1.3 世袭的特权主义 | 第31-32页 |
4.1.4 固化的代际传承 | 第32-33页 |
4.2 富二代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 | 第33-37页 |
4.2.1 仇富心态蔓延 | 第33-34页 |
4.2.2 法律的公信力降低 | 第34页 |
4.2.3 贫富差距更加悬殊 | 第34-35页 |
4.2.4 阶层固化严重 | 第35-36页 |
4.2.5 社会公正受损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富二代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7-41页 |
5.1 富二代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 第37-39页 |
5.1.1 社会转型期改变社会利益格局 | 第37-38页 |
5.1.2 社会转型期加剧社会失范现象 | 第38页 |
5.1.3 互联网的推波助澜 | 第38页 |
5.1.4 家庭教育的失败 | 第38-39页 |
5.2 富二代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 第39-41页 |
5.2.1 严重的文化失调 | 第39页 |
5.2.2 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 第39-40页 |
5.2.3 法律意识的淡薄 | 第40-41页 |
第六章 富二代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41-47页 |
6.1 合理分配社会利益 | 第41-43页 |
6.1.1 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 | 第41-42页 |
6.1.2 提高社会底层的贫困标准线 | 第42-43页 |
6.2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 第43-45页 |
6.2.1 减少制度性障碍 | 第43页 |
6.2.2 制定公平的规则 | 第43-44页 |
6.2.3 重视后致性因素 | 第44页 |
6.2.4 提高教育质量 | 第44-45页 |
6.2.5 支持自主创业 | 第45页 |
6.3 培养健康的财富观 | 第45页 |
6.4 鼓励发展民间慈善事业 | 第45-46页 |
6.5 加强富二代的家庭教育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