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赤城镇安堡似斑状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现状概述 | 第9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4 论文的进度安排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7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4-15页 |
2.2 区域地层及岩浆作用 | 第15-17页 |
第3章 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特征 | 第17-31页 |
3.1 名称的由来 | 第17-19页 |
3.2 野外地质特征 | 第19-20页 |
3.3 岩相学特征 | 第20-21页 |
3.4 矿物化学特征 | 第21-30页 |
3.4.1 斜长石矿物化学特征 | 第21-25页 |
3.4.2 微斜长石矿物化学特征 | 第25页 |
3.4.3 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 | 第25-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第31-42页 |
4.1 测试分析方法 | 第31页 |
4.2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1-36页 |
4.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36-39页 |
4.4 构造环境分析 | 第39-41页 |
4.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锆石U-Pb年代学 | 第42-48页 |
5.1 锆石U-Pb定年方法简介 | 第42页 |
5.2 锆石U-Pb年代学 | 第42-48页 |
5.2.1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5.2.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 | 第43-48页 |
第6章 构造意义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图版说明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