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赔偿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适用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8-9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一、典型案例及争议问题 | 第10-14页 |
| (一)案例简介 | 第10-11页 |
| 1.吴颂今儿歌侵权赔偿案 | 第10页 |
| 2.金丝猴仿冒费列罗立体注册商标案 | 第10-11页 |
| 3.本田诉双环汽车外观专利侵权案 | 第11页 |
| (二)案件热点法律问题 | 第11-14页 |
| 1.知识产权权利人维权诉讼举证难、赔偿低 | 第11-12页 |
| 2.知识产权侵权损害公力救济与民事救济不协调 | 第12-13页 |
| 3.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诉讼过程艰难漫长 | 第13-14页 |
| 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内在法理分析 | 第14-19页 |
| (一)惩罚性赔偿的概述及其特征 | 第14-15页 |
| 1.惩罚性赔偿的概述 | 第14页 |
| 2.惩罚性赔偿的特征 | 第14-15页 |
| (二)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立法现状 | 第15-19页 |
| 1.我国大陆地区惩罚性赔偿制度立法现状 | 第15-17页 |
| 2.我国台湾地区惩罚性赔偿制度立法现状 | 第17-19页 |
| 三、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域外立法现状 | 第19-23页 |
| (一)英美法系 | 第19-21页 |
| 1.英国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19页 |
| 2.美国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19-21页 |
| (二)大陆法系 | 第21-23页 |
| 1.德国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1页 |
| 2.法国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1-23页 |
| 四、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 | 第23-30页 |
| (一)私力救济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 1.知识产权领域惩罚性赔偿现有法律条文存在漏洞 | 第23页 |
| 2.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举证制度不合理 | 第23-25页 |
| 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金额计算方法不明确 | 第25-26页 |
| 4.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责任适用条件不明确 | 第26-27页 |
| (二)公力救济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 1.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行政救济执法困难 | 第27-28页 |
| 2.知识产权侵权损害刑事救济手段滥用 | 第28-30页 |
| 五、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设的构想 | 第30-40页 |
| (一)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设的立法参考 | 第30-31页 |
| 1.参考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成功经验 | 第30-31页 |
| 2.参考我国民法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成功经验 | 第31页 |
| (二)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确认过程 | 第31-34页 |
| 1.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范围 | 第32页 |
| 2.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条件 | 第32-33页 |
| 3.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33-34页 |
| (三)知识产权惩罚性损害赔偿金额的确认标准 | 第34-37页 |
| 1.惩罚性赔偿金计算基数 | 第35页 |
| 2.惩罚性赔偿金与补偿性赔偿金的比例关系 | 第35-36页 |
| 3.惩罚性赔偿金与补偿性赔偿金倍数确认标准 | 第36-37页 |
| (四)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责任与相关责任关系的协调 | 第37-40页 |
| 1.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责任与行政责任的协调 | 第37-38页 |
| 2.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协调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