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肿瘤科论文

中药超微颗粒化瘀止痛方外敷治疗腹部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8-11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第12-17页
    1 临床资料第12-13页
        1.1 病例来源第12页
        1.2 诊断标准第12页
        1.3 纳入病例标准第12页
        1.4 排除病例标准第12-13页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第13页
        1.6 并用疗法控制第13页
    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2.1 分组方法第13-14页
        2.2 治疗方法第14页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第14-16页
        3.1 安全性观测指标第14-15页
        3.2 疗效观测指标第15页
        3.3 疗效评价标准第15-16页
        3.4 不良反应观测第16页
    4 统计学分析方法第16-17页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第17-21页
    1 一般资料分析第17-18页
    2 研究结果分析第18-21页
        2.1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变化及止痛有效率分析第18-19页
        2.2 两组治疗后止痛起效时间、最佳止痛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第19页
        2.3 两组治疗后KPS评分比较第19-20页
        2.4 不良反应第20页
        2.5 两组观察期间安全性指标比较第20-21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21-27页
    1 祖国医学对癌痛的研究概况第21-23页
        1.1 祖国医学对癌痛的认识第21页
        1.2 祖国医学对癌痛的病因病机认识第21页
        1.3 癌痛的中医治疗第21-23页
    2 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第23-24页
        2.1 癌性疼痛的基本情况第23页
        2.2 癌性疼痛的机制第23页
        2.3 癌性疼痛的西医治疗现状第23-24页
    3 中药超微颗粒化瘀止痛方外敷治疗癌痛的依据第24-25页
        3.1 中药超微颗粒外敷的理论依据第24页
        3.2 导师对癌痛的认识第24页
        3.3 化瘀止痛方的组方来源及方解第24-25页
        3.4 中药超微颗粒化瘀止痛方组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研究第25页
    4 不足与展望第25-27页
第四部分 结论第27-28页
致谢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2页
附录第32-39页
综述第39-49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参芩夏饮治疗气血亏虚、痰瘀内阻型Ⅳ期三阴乳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隔药饼灸对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胃排空率及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