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海洋生态监控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海洋生态红线区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海域遥感监测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19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原理 | 第20-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1 海洋生态文明 | 第20页 |
2.1.2 生态系统完整性 | 第20-21页 |
2.1.3 生态红线制度 | 第21-22页 |
2.2 技术原理 | 第22-25页 |
2.2.1 遥感监测 | 第22-23页 |
2.2.2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海洋生态红线区遥感监测要求分析 | 第25-50页 |
3.1 红线区管控要求分析 | 第25-41页 |
3.1.1 红线区类型分析 | 第25-36页 |
3.1.2 区划目标指标 | 第36-37页 |
3.1.3 红线区管控措施分析 | 第37-41页 |
3.2 监测目标与成果要求分析 | 第41-42页 |
3.2.1 监测目标分析 | 第41页 |
3.2.2 成果要求分析 | 第41-42页 |
3.3 监测对象与监测要素分析 | 第42-50页 |
3.3.1 监测对象分析 | 第42-46页 |
3.3.2 监测要素分析 | 第46-50页 |
第四章 海洋生态红线区遥感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 第50-72页 |
4.1 数据源遴选 | 第50-54页 |
4.1.1 常用卫星介绍 | 第50-54页 |
4.1.2 数据源遴选 | 第54页 |
4.2 监测流程与关键环节技术路线设计 | 第54-59页 |
4.2.1 监测流程设计 | 第54-56页 |
4.2.2 重点环节技术路线设计 | 第56-59页 |
4.3 用海地物信息提取方案设计 | 第59-66页 |
4.3.1 用海地物与自然海域鉴别方案设计 | 第59-63页 |
4.3.2 用海地物识别方案设计 | 第63-64页 |
4.3.3 海岸线识别方案设计 | 第64-66页 |
4.4 成果分析方法设计 | 第66-72页 |
4.4.1 红线区直接占用情况分析方法设计 | 第66-67页 |
4.4.2 红线区周围开发威胁情况分析方法设计 | 第67-69页 |
4.4.3 红线区所在海域自然属性改变情况分析方法设计 | 第69-72页 |
第五章 海洋生态红线区遥感监测实践研究 | 第72-95页 |
5.1 研究区及海洋生态红线区概况 | 第72-80页 |
5.1.1 研究区概况 | 第72-76页 |
5.1.2 海洋生态红线区概况 | 第76-80页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80-81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80页 |
5.2.2 数据预处理 | 第80-81页 |
5.3 监测过程 | 第81-90页 |
5.3.1 用海地物与自然地物检测 | 第81-83页 |
5.3.2 用海地物识别 | 第83-86页 |
5.3.3 红线区所在海域封闭程度分析 | 第86-90页 |
5.4 监测结果分析 | 第90-95页 |
5.4.1 2002年-2015年用海地物演变情况 | 第90-91页 |
5.4.2 生态红线区面临的直接干扰和周围开发威胁 | 第91-92页 |
5.4.3 红线区所在海域自然属性变化 | 第92-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 第95-96页 |
6.1 结论 | 第95页 |
6.2 问题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