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AT模型的青海湖入湖水量与湖水位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SWAT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模型GIS界面及其他工具 | 第11-12页 |
1.2.3 SWAT模型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1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17-19页 |
2.1.1 地理范围 | 第1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18页 |
2.1.4 水文特征 | 第18-19页 |
2.1.5 土地 | 第19页 |
2.1.6 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19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19-21页 |
2.2.1 人口和行政区划 | 第19页 |
2.2.2 经济发展情况 | 第19-20页 |
2.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0-21页 |
第3章 SWAT模型介绍 | 第21-27页 |
3.1 SWAT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3.1.1 水文过程子模型 | 第21-23页 |
3.1.2 土壤侵蚀子模型 | 第23页 |
3.1.3 污染负荷子模型 | 第23页 |
3.2 SWAT模型的结构 | 第23-24页 |
3.3 SWAT模型的主要模块 | 第24-25页 |
3.3.1 地表径流计算 | 第24页 |
3.3.2 蒸发量计算 | 第24-25页 |
3.4 SWAT模型的特点 | 第25-27页 |
3.4.1 SWAT模型的优点 | 第25-26页 |
3.4.2 SWAT模型的局限性 | 第26-27页 |
第4章 基础数据处理及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 第27-39页 |
4.1 基础数据处理 | 第27页 |
4.2 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 第27-39页 |
4.2.1 地图投影转换 | 第27页 |
4.2.2 DEM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4.2.3 土地利用数据 | 第28-30页 |
4.2.4 土壤数据 | 第30-34页 |
4.2.5 气象数据 | 第34-39页 |
第5章 基于SWAT模型的青海湖流域径流模拟 | 第39-51页 |
5.1 SWAT模型数据输入和处理 | 第39页 |
5.1.1 子流域的划分和河网提取 | 第39页 |
5.1.2 水文响应单元生成 | 第39页 |
5.1.3 气象数据的读入 | 第39页 |
5.1.4 模型运行 | 第39页 |
5.2 基于SWAT_CUP的模型校准与验证 | 第39-42页 |
5.2.1 数据准备 | 第40页 |
5.2.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0-41页 |
5.2.3 参数率定 | 第41页 |
5.2.4 模型适应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1-42页 |
5.3 径流率定与验证 | 第42-43页 |
5.4 流域水量平衡分析 | 第43-46页 |
5.5 基于Budyko假设的流域特征分析 | 第46-50页 |
5.5.1 Budyko假设 | 第46-47页 |
5.5.2 径流敏感性 | 第47-48页 |
5.5.3 流域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近50年水位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 | 第51-55页 |
6.1 近50年水位变化情况 | 第51页 |
6.2 水位变化的影响因子 | 第51-54页 |
6.3 青海湖水位对影响因子的响应 | 第5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7.2 讨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