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2.1 非晶合金的变形机制 | 第12-14页 |
1.2.2 锯齿流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9页 |
第2章 锯齿流时间序列分析 | 第19-36页 |
2.1 背景 | 第19-21页 |
2.2 锯齿流时间序列的时间延迟 | 第21-23页 |
2.2.1 自相关函数法 | 第21-22页 |
2.2.2 互信息法 | 第22-23页 |
2.3 锯齿流时间序列的嵌入维数 | 第23-26页 |
2.3.1 几何不变量法 | 第24页 |
2.3.2 伪最邻近点法 | 第24-25页 |
2.3.3 Cao方法 | 第25-26页 |
2.4 锯齿流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 | 第26-31页 |
2.4.1 Lyapunov指数 | 第27-28页 |
2.4.2 Wolf法 | 第28-29页 |
2.4.3 小数据量法 | 第29-30页 |
2.4.4 指数谱 | 第30-31页 |
2.5 非晶合金Cu50Zr45Ti5锯齿流时间序列分析 | 第31-36页 |
2.5.1 背景 | 第31-32页 |
2.5.2 实验过程 | 第32页 |
2.5.3 结果和讨论 | 第32-33页 |
2.5.4 混沌时间序列分析 | 第33-36页 |
第3章 塑性变形中的自组织临界行为 | 第36-42页 |
3.1 背景 | 第36-38页 |
3.1.1 沙堆模型 | 第36-37页 |
3.1.2 地震 | 第37-38页 |
3.2 塑性变形中的自组织临界行为 | 第38-42页 |
第4章 塑性流变中的多重分形 | 第42-60页 |
4.1 背景 | 第42-43页 |
4.2 实验过程和结果 | 第43-47页 |
4.3 动力学分析 | 第47-54页 |
4.4 多重分形 | 第54-60页 |
第5章 非晶合金塑性流变动力学模型 | 第60-81页 |
5.1 背景 | 第60-61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61-64页 |
5.2.1 滑块模型 | 第61-62页 |
5.2.2 塑性动力学模型 | 第62-64页 |
5.3 几类特解 | 第64-69页 |
5.3.1 空间一致解 | 第64-66页 |
5.3.2 行波解 | 第66-69页 |
5.4 多尺度方法分析 | 第69-74页 |
5.5 不同尺度的剪切滑动分析 | 第74-77页 |
5.5.1 微观蔓延型 | 第74-75页 |
5.5.2 非局部滑动型 | 第75-77页 |
5.6 数值验证 | 第77-81页 |
第6章 塑性锯齿流变的隐秩序 | 第81-98页 |
6.1 背景 | 第81-84页 |
6.2 分形 | 第84-87页 |
6.3 去趋势的波动分析 | 第87-91页 |
6.4 随机模型 | 第91-92页 |
6.5 复杂性 | 第92-98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98-100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98-99页 |
7.2 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4页 |
个人简历和所发论文 | 第114-115页 |
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