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辐射定标的意义和作用 | 第10-12页 |
1.1.1 辐射定标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2 辐射定标的类型和作用 | 第11-12页 |
1.2 传统的辐射定标方法 | 第12-15页 |
1.2.1 基于标准辐射源传递的辐射定标 | 第12-13页 |
1.2.2 基于标准探测器传递的辐射定标 | 第13-15页 |
1.3 基于参量下转换SPDC的新型辐射定标方法 | 第15-18页 |
1.3.1 SPDC辐射定标方法机理 | 第15页 |
1.3.2 SPDC辐射定标技术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于参量下转换辐亮度定标方法原理 | 第20-27页 |
2.1 自发参量下转换和受激参量下转换 | 第20-21页 |
2.2 参量下转换输入输出光子数关系 | 第21-23页 |
2.3 辐射源辐亮度与单位模式光子数关系 | 第23-26页 |
2.3.1 单位模式光子数 | 第23-24页 |
2.3.2 单位模式光子数与辐亮度关系 | 第24页 |
2.3.3 不同偏振态辐射源辐亮度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参量下转换中波红外辐亮度定标系统 | 第27-54页 |
3.1 基于参量下转换中波红外辐亮度定标实验方案 | 第27页 |
3.2 相关光子产生装置设计 | 第27-47页 |
3.2.1 泵浦光源 | 第27-31页 |
3.2.2 非线性晶体 | 第31-40页 |
3.2.3 格兰泰勒棱镜 | 第40-41页 |
3.2.4 半波片 | 第41-42页 |
3.2.5 二向色镜 | 第42-44页 |
3.2.6 带通滤光片 | 第44-45页 |
3.2.7 聚焦透镜及孔径光阑 | 第45页 |
3.2.8 待测辐射源 | 第45-47页 |
3.3 相关光子探测系统设计 | 第47-51页 |
3.3.1 单色仪 | 第47-48页 |
3.3.2 单光子探测器 | 第48页 |
3.3.3 放大器和甄别器 | 第48-50页 |
3.3.4 计数器 | 第50页 |
3.3.5 数据采集软件 | 第50-51页 |
3.4 定标系统构建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54-72页 |
4.1 相关动态范围估算 | 第54-56页 |
4.1.1 探测器前下转换光通量计算 | 第54-55页 |
4.1.2 探测器允许的最大计数及计数器最大计数速率 | 第55页 |
4.1.3 泵浦光功率和单位模式光子数估算 | 第55-56页 |
4.1.4 待测激光红外辐亮度和光功率动态范围的估算 | 第56页 |
4.2 中波红外辐射源辐亮度测量 | 第56-64页 |
4.2.1 信号光波段输出位置的确定 | 第56-57页 |
4.2.2 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产生验证 | 第57-58页 |
4.2.3 连续波段光谱与泵浦功率关系 | 第58页 |
4.2.4 自发参量下转换输出光子数与泵浦光功率的关系 | 第58-60页 |
4.2.5 受激参量下转换过程产生验证 | 第60-62页 |
4.2.6 背景噪声的测量 | 第62-63页 |
4.2.7 比值R的测量 | 第63-64页 |
4.3 待测中波红外辐射源辐亮度计算及不确定度分析 | 第64-67页 |
4.3.1 待测中波红外辐射源辐亮度计算及修正 | 第64-65页 |
4.3.2 参量下转换信号光子数测量的不确定度评估 | 第65-67页 |
4.4 水浴黑体辐亮度测量 | 第67-71页 |
4.4.1 黑体光谱辐射出射度 | 第67-68页 |
4.4.2 黑体辐射源的辐亮度测量系统 | 第68-69页 |
4.4.3 辐亮度计系统的稳定性 | 第69-70页 |
4.4.4 水浴黑体辐射源的辐亮度测量值及温度反演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