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发展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绿色发展的内涵 | 第11-12页 |
1.3.2 绿色发展战略 | 第12-13页 |
1.3.3 绿色发展评价的研究方法与实践 | 第13页 |
1.3.4 国外绿色发展的实践 | 第13-14页 |
1.3.5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县域经济 | 第18-19页 |
2.2 绿色发展及绿色发展机制 | 第19-20页 |
2.2.1 绿色发展 | 第19-20页 |
2.2.2 绿色发展的机制 | 第20页 |
2.3 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3.1 绿色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2.3.2 索洛增长模型 | 第22页 |
2.3.3 数据包络分析 | 第22-23页 |
2.3.4 外部性理论 | 第23-24页 |
2.3.5 EKC假说 | 第24-25页 |
2.3.6 县域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4 本文的逻辑思路 | 第26-27页 |
2.4.1 核心概念 | 第26页 |
2.4.2 主要理论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渝东北地区县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5页 |
3.1 渝东北县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3.1.1 县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8页 |
3.1.2 县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3.2 渝东北县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分析 | 第29-31页 |
3.3 渝东北县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绩 | 第31-33页 |
3.4 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绿色发展效率评价 | 第35-42页 |
4.1 模型的选择 | 第35页 |
4.2 数据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5-38页 |
4.3 渝东北各区县绿色发展效率的实证检验 | 第38-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5.1 模型的选择 | 第42页 |
5.2 影响因素的选择 | 第42-44页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4-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国内外地区绿色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6-49页 |
6.1 国外地区绿色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6-47页 |
6.1.1 巴西库里蒂巴市 | 第46-47页 |
6.1.2 日本北九州市 | 第47页 |
6.2 国内地区绿色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7-48页 |
6.2.1 四川省遂宁市 | 第47-48页 |
6.3 国内外城市的绿色发展对渝东北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启示 | 第48-49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9-5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50-51页 |
7.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