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2-18页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核心概念解析 | 第18-25页 |
| (一)道德的本质及功能 | 第18-21页 |
| 1.道德的本质 | 第18-20页 |
| 2.道德的功能 | 第20-21页 |
| (二)社会转型期的界定与表现 | 第21-25页 |
| 1.社会转型期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 2.社会转型期的表现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现状及成因 | 第25-32页 |
| (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问题现状 | 第25-28页 |
| 1.道德虚伪 | 第25-26页 |
| 2.道德怀疑 | 第26-27页 |
| 3.道德冷漠 | 第27-28页 |
| (二)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28-32页 |
| 1.经济视角:经济全球化时代传统“道德人”形象失范 | 第28-29页 |
| 2.政治视角:个别人官德修养不高及社会缺乏权力制约机制 | 第29页 |
| 3.文化视角:价值多元化与传统伦理式微 | 第29-30页 |
| 4.社会视角:陌生人社会出现与网络世界新生 | 第30页 |
| 5.生态视角:“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错误指导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的对策 | 第32-40页 |
| (一)德性伦理的建构 | 第32-35页 |
| 1.培养道德认知力 | 第34页 |
| 2.明辨道德判断力 | 第34页 |
| 3.强化道德行动力 | 第34-35页 |
| 4.提升道德意志力 | 第35页 |
| (二)规范伦理的建构 | 第35-40页 |
|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社会道德共识 | 第36-37页 |
| 2.以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建设为抓手,建构社会制度伦理框架 | 第37-38页 |
| 3.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保障,坚守社会道德底线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作者简介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