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水环境及其污染 | 第10页 |
1.1.2 印染废水的污染及危害 | 第10-11页 |
1.1.3 偶氮染料特点及其危害 | 第11页 |
1.2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1-20页 |
1.2.1 臭氧氧化 | 第12-13页 |
1.2.2 高铁氧化 | 第13页 |
1.2.3 Fenton均相催化氧化 | 第13-14页 |
1.2.4 湿式氧化 | 第14-15页 |
1.2.5 超临界水氧化 | 第15-16页 |
1.2.6 光催化氧化 | 第16-17页 |
1.2.7 电催化氧化 | 第17页 |
1.2.8 光电催化氧化 | 第17-18页 |
1.2.9 超声空化氧化 | 第18-19页 |
1.2.10 微波氧化 | 第19-20页 |
1.3 机械力化学 | 第20-23页 |
1.3.1 机械力化学理论 | 第20-21页 |
1.3.2 金属材料的机械力化学 | 第21-22页 |
1.3.3 固液球磨 | 第22-23页 |
1.4 零价铁还原法 | 第23-25页 |
1.4.1 工艺参数对零价铁还原反应的影响 | 第24页 |
1.4.2 纳米零价铁还原 | 第24-25页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5页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装置及其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3 样品表征及检测方法 | 第29-33页 |
2.3.1 偶氮染料浓度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9-30页 |
2.3.2 荧光强度测定 | 第30-31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反应沉淀物 | 第31页 |
2.3.4 反应沉淀物比表面积测定 | 第31页 |
2.3.5 溶液pH值检测 | 第31页 |
2.3.6 溶液电导率值检测 | 第31-32页 |
2.3.7 总碳含量(TOC)值检测 | 第32-33页 |
第3章 实验工艺参数对超声波辅助球磨法去除水溶液中偶氮染料的影响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33-34页 |
3.3 不同反应物初始浓度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不同球料比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不同超声频率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6 不同外加铁粉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7 不同初始pH值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8 不同种类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9 不同浓度H_2O_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0 不同结构偶氮染料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1-44页 |
3.10.1 不同结构偶氮染料的选择 | 第41-42页 |
3.10.2 相同初始浓度变化对不同偶氮染料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42页 |
3.10.3 相同超声频率变化对不同偶氮染料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0.4 相同pH变化对不同偶氮染料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0.5 相同H_2O_2浓度变化对不同偶氮染料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超声波辅助球磨法去除水溶液中偶氮染料的机理研究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47-4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8-57页 |
4.3.1 偶氮染料降解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3.2 羟基自由基数量分析 | 第49-51页 |
4.3.3 反应溶液电导率分析 | 第51-52页 |
4.3.4 反应沉淀物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4.3.5 反应沉淀物比表面积分析 | 第53-54页 |
4.3.6 偶氮染料降解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4.3.7 总碳含量(TOC)分析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