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 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4.1 城市形态概念界定 | 第18页 |
1.4.2 城市形态发展及演变模式 | 第18-19页 |
1.4.3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 | 第19页 |
1.4.4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空间句法理论 | 第21-30页 |
2.1 空间句法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2.1.1 起源 | 第21页 |
2.1.2 概念 | 第21-22页 |
2.1.3 理论基础 | 第22页 |
2.2 空间句法理论框架 | 第22-25页 |
2.2.1 空间分割 | 第22-23页 |
2.2.3 句法变量 | 第23-25页 |
2.3 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2.3.1 城市空间决策 | 第26-27页 |
2.3.2 应用系统 | 第27-28页 |
2.4 空间句法与城市形态及相关案例应用研究 | 第28-30页 |
2.4.1 空间句法与城市形态 | 第28-29页 |
2.4.2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形态发展研究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合肥中心城区空间形态分析 | 第30-60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0-33页 |
3.1.1 合肥市城市概况 | 第30页 |
3.1.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 第30-31页 |
3.1.3 合肥中心城区界定 | 第31页 |
3.1.4 古今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 第31-33页 |
3.2 模型构建及数据采集 | 第33-37页 |
3.2.1 句法模型构建 | 第33-34页 |
3.2.2 数据采集 | 第34页 |
3.2.3 句法测度值计算及处理 | 第34-37页 |
3.3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 第37-50页 |
3.3.1 1949年代合肥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 第37-39页 |
3.3.2 1978年代合肥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 第39-41页 |
3.3.3 1994年代合肥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 第41-43页 |
3.3.4 2000年代合肥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 第43-45页 |
3.3.5 2006年代合肥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 第45-47页 |
3.3.6 2011年代合肥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 第47-49页 |
3.3.7 空间句法城市形态分析总结 | 第49-50页 |
3.4 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特征 | 第50-55页 |
3.4.1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句法变化特征 | 第50-53页 |
3.4.2 各时期合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紧凑度分析 | 第53-55页 |
3.5 2011版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句法分析 | 第55-60页 |
第四章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对策 | 第60-65页 |
4.1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3页 |
4.1.1 自然地理因素 | 第60页 |
4.1.2 国家政策导向推动作用 | 第60-61页 |
4.1.3 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 | 第61页 |
4.1.4 城市规划及交通的引导作用 | 第61-63页 |
4.2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对策及建议 | 第63-65页 |
4.2.1 存在的问题 | 第63页 |
4.2.2 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对策及建议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5.2 创新点 | 第65-66页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