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演变 | 第15-19页 |
1.2.2 我国沥青路面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3 MEPDG设计法在我国沥青路面设计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MEPDG设计法基本理论与介绍 | 第22-31页 |
2.1 MEPDG的力学设计原理 | 第23-25页 |
2.1.1 弹性理论基本假定 | 第23-24页 |
2.1.2 弹性层状体系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2 MEPDG设计软件 | 第25-28页 |
2.3 MEPDG损坏预测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四川省气候环境与交通结构 | 第31-48页 |
3.1 四川省典型地区的气候 | 第32-33页 |
3.1.1 四川省典型气候介绍 | 第32页 |
3.1.2 G318国道气候特征 | 第32-33页 |
3.2 气候环境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3-38页 |
3.2.1 温度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2 湿度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3 其它环境因素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MEPDG气候模型的生成 | 第38-40页 |
3.3.1 气候数据的收集 | 第38-39页 |
3.3.2 EICM气候文件的生成 | 第39-40页 |
3.4 交通量组成 | 第40-47页 |
3.4.1 我国设计规范的交通量分析 | 第40-43页 |
3.4.2 MEPDG交通量分析 | 第43-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四川省典型气候模型路面结构性能预测 | 第48-70页 |
4.1 MEPDG路面损坏预测模型 | 第49-52页 |
4.1.1 路面永久变形模型 | 第49-51页 |
4.1.2 路面疲劳开裂模型 | 第51-52页 |
4.1.3 路面温缩裂缝模型 | 第52页 |
4.1.4 路面平整度(IRI)模型 | 第52页 |
4.2 MEPDG路面性能预测方法 | 第52-54页 |
4.3 成都气候模型下不同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54-59页 |
4.3.1 不同面层厚度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55-57页 |
4.3.2 不同基层厚度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57-58页 |
4.3.3 不同底基层厚度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58-59页 |
4.4 雅安气候模型下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59-64页 |
4.4.1 不同面层厚度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60-62页 |
4.4.2 不同基层厚度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62-63页 |
4.4.3 不同底基层厚度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63-64页 |
4.5 理塘气候模型下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64-69页 |
4.5.1 不同面层厚度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65-67页 |
4.5.2 不同基层厚度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67-68页 |
4.5.3 不同底基层厚度路面结构性能趋势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基于MEPDG路面性能预测的路面状况指数 | 第70-80页 |
5.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PQI) | 第71-73页 |
5.1.1 沥青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 | 第72-73页 |
5.1.2 沥青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 第73页 |
5.1.3 沥青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 | 第73页 |
5.1.4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 | 第73页 |
5.2 MEPDG路面使用性能指数预测方法 | 第73-74页 |
5.3 四川省典型地区路面的使用性能指数 | 第74-76页 |
5.4 路面养护维修决策 | 第76-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