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5-16页
        1.2.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2.2 研究方法第16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8页
        1.3.2 研究框架第18-19页
    1.4 本文创新之处第19-2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0-40页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20-30页
        2.1.1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第20-25页
        2.1.2 关于非正式制度的研究第25-27页
        2.1.3 关于非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的研究第27-30页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30-38页
        2.2.1 关于生态文明内涵的研究第30-31页
        2.2.2 关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第31-33页
        2.2.3 关于非正式制度的研究第33-34页
        2.2.4 关于生态文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研究第34-36页
        2.2.5 关于非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的研究第36-38页
    2.3 评述第38-40页
第三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第40-62页
    3.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第40-45页
        3.1.1 生态文明的内涵第40-42页
        3.1.2 生态文明的特征第42-45页
    3.2 非正式制度的内涵特征及功能第45-50页
        3.2.1 非正式制度的内涵特征第45-46页
        3.2.2 非正式制度的功能第46-47页
        3.2.3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第47-50页
    3.3 生态文明建设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第50-61页
        3.3.1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性第50-52页
        3.3.2 生态文明建设的非正式制度嵌入性第52-53页
        3.3.3 生态文明建设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第53-61页
    3.4 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非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的作用机理第62-76页
    4.1 非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影响第62-67页
        4.1.1 非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第62-64页
        4.1.2 非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作用第64-67页
    4.2 非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理第67-74页
        4.2.1 政绩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理第68-70页
        4.2.2 生产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理第70-71页
        4.2.3 消费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理第71-73页
        4.2.4 非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的门限效应第73-74页
    4.3 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测度与分析第76-99页
    5.1 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型分析第76-78页
    5.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78-87页
        5.2.1 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第78页
        5.2.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第78-79页
        5.2.3 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指标的选取第79-87页
    5.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测度与分析第87-98页
        5.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第87页
        5.3.2 指标与数据处理第87-88页
        5.3.3 各维度指数权重的确定第88-90页
        5.3.4 2006-2014年全国及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与分析第90-98页
    5.4 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的实证研究第99-132页
    6.1 研究设计第99-109页
        6.1.1 计量模型构建第99页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第99-105页
        6.1.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第105-109页
    6.2 非正式制度与生态文明建设变动关系的特征事实分析第109-112页
        6.2.1 全国层面特征事实分析第109页
        6.2.2 东部地区层面特征事实分析第109-110页
        6.2.3 中部地区层面特征事实分析第110-111页
        6.2.4 西部地区层面特征事实分析第111-112页
    6.3 非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的门槛效应分析第112-126页
        6.3.1 基于非正式制度门槛的分析第112-114页
        6.3.2 基于非正式制度各维度门槛的分析第114-121页
        6.3.3 基于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门槛的分析第121-126页
    6.4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交叉效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第126-131页
        6.4.1 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门槛效应比较第126-128页
        6.4.2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交叉效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第128-131页
    6.5 小结第131-132页
第七章 对策建议第132-147页
    7.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第132-134页
    7.2 加强生态文明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第134-146页
    7.3 小结第146-147页
第八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47-151页
    8.1 研究结论第147-149页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7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0-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动目标检测与成像技术研究
下一篇:异质性经济主体条件下结构性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