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白细胞介素6概述 | 第12页 |
1.1.2 白介素6的结构和功能 | 第12-13页 |
1.1.3 白介素6在健康中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2 白介素6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白介素6与感染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白介素6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白介素6与呼吸系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4 白介素6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5 白介素6与其他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白介素6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免疫学方法 | 第18-21页 |
1.3.2 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1页 |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1.4 荧光定量免疫层析的技术原理 | 第22-23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3-26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纳米免疫荧光胶乳的制备及分析 | 第26-45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2.3 溶液系统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3.1 免疫荧光胶乳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2 荧光纳米微球最佳标记条件的确定 | 第29-30页 |
2.3.3 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 第30-31页 |
2.3.4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第31页 |
2.3.5 动态光散射分析 | 第31-32页 |
2.3.6 Zeta电位分析 | 第32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2-44页 |
2.4.1 BCA法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32-33页 |
2.4.2 免疫荧光胶乳最佳标记条件的确定 | 第33-37页 |
2.4.3 荧光纳米微球与IL-6 免疫荧光胶乳扫描电晶图 | 第37页 |
2.4.4 动态光散射分析 | 第37-43页 |
2.4.5 Zeta电位分析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白介素6荧光定量免疫层析试平台的建立 | 第45-62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48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5-47页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7页 |
3.2.3 主要溶液 | 第47-4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3.1 标准品配制 | 第48页 |
3.3.2 荧光定量免疫层析试剂卡的制备 | 第48-49页 |
3.3.3 ELISA平台抗原抗体配对 | 第49页 |
3.3.4 荧光定量免疫层析平台抗体配对 | 第49-50页 |
3.3.5 荧光定量免疫层析试纸条工艺条件优化 | 第50-52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2-61页 |
3.4.1 ELISA平台抗原抗体配对结果 | 第52-53页 |
3.4.2 荧光定量免疫层析平台抗体配对结果 | 第53-54页 |
3.4.3 荧光定量免疫层析试纸条工艺条件优化结果 | 第54-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白介素6荧光定量免疫层析试剂盒性能评价 | 第62-73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2-63页 |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62-63页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6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4.3.1 IL-6 荧光定量免疫层析试剂盒的建立 | 第63-64页 |
4.3.2 检测步骤 | 第64页 |
4.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4页 |
4.3.4 试剂盒性能测试 | 第64-66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6-72页 |
4.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6-67页 |
4.4.2 试剂盒性能测试结果 | 第67-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白介素6荧光免疫层析试剂盒的应用研究 | 第73-84页 |
5.1 引言 | 第73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3-74页 |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73-74页 |
5.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74页 |
5.2.3 临床样本收集 | 第7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4-77页 |
5.3.1 临床检测应用分析 | 第74-76页 |
5.3.2 两种方法线性回归分析 | 第76-77页 |
5.3.3 血清、血浆、全血相关系数的确定 | 第77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77-83页 |
5.4.1 标准曲线的确定 | 第77-78页 |
5.4.2 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 第78-79页 |
5.4.3 检测试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 | 第79页 |
5.4.4 两种方法线性回归分析 | 第79-81页 |
5.4.5 血清、血浆、全血相关系数的确定 | 第81-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一、结论 | 第84-85页 |
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85页 |
三、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表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