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巨大芽孢杆菌LY02对黑麦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9页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第11-12页
        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第11页
        2.2 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标准第11页
        2.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与危害第11-12页
    3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第12-14页
        3.1 物理修复技术第12页
        3.2 化学修复技术第12-13页
        3.3 生物修复技术第13-14页
    4 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第14-17页
        4.1 植物根际促生菌第14-15页
        4.2 植物根际促生菌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第15页
            4.2.1 影响植物对N、P、K的吸收利用第15页
            4.2.2 微生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第15页
            4.2.3 生防作用第15页
        4.3 产铁载体根际促生菌第15-16页
        4.4 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5.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5.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黑麦草根际产铁载体菌株的分离与鉴定第19-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3页
        1.1 植物材料与根际土壤采集第19页
        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第19-20页
        1.3 实验仪器第20页
        1.4 重金属耐性根际菌的分离筛选第20页
        1.5 菌株促生特性研究第20-21页
            1.5.1 菌株产IAA能力检测第20-21页
            1.5.2 菌株产铁载体能力检测第21页
            1.5.3 菌株溶磷能力检测第21页
        1.6 菌株最适培养条件的测定第21-22页
            1.6.1 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21页
            1.6.2 初始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21页
            1.6.3 盐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21-22页
            1.6.4 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22页
        1.7 菌株的重金属和抗生素耐性测试第22页
        1.8 菌株对土壤中镉、铜的活化实验第22页
        1.9 菌株对镉胁迫下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第22页
        1.10 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鉴定第22-23页
        1.11 数据处理第2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3-29页
        2.1 菌株的促生特性第23-24页
        2.2 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第24-26页
            2.2.1 最适培养pH第24-25页
            2.2.2 最适培养温度第25页
            2.2.3 最适Nacl浓度第25页
            2.2.4 最适培养时间第25-26页
        2.3 菌株的重金属和抗生素耐性第26页
        2.4 菌株LY02对土壤中镉、铜的活化效果第26页
        2.5 菌株LY02对镉胁迫黑麦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26-27页
        2.6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分类定位第27-29页
    3 结论与讨论第29-30页
第三章 巨大芽孢杆菌LY02对黑麦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影响第30-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1.1 供试植物与土壤第30-31页
        1.2 供试菌株及菌悬液的制备第31页
        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1页
            1.3.1 主要实验仪器第31页
            1.3.2 主要实验试剂第31页
        1.4 盆栽试验设计第31-32页
        1.5 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第32页
        1.6 土壤pH的测定第32页
        1.7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第32页
        1.8 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测定第32页
        1.9 土壤中全量重金属含量分析第32-33页
        1.10 黑麦草植株内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第33页
        1.11 数据处理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2.1 菌株对土壤pH的影响第33页
        2.2 菌株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第33-34页
        2.3 菌株对黑麦草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第34-35页
        2.4 菌株对黑麦草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影响第35页
        2.5 菌株对黑麦草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第35-36页
        2.6 菌株对土壤中铁含量的影响第36页
        2.7 菌株对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37-39页
第四章 创新与展望第39-40页
    1 创新点第39页
    2 展望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4页
作者简介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灰色理论和支持向量机的PM2.5浓度预测
下一篇:十溴联苯醚对不同品种水稻幼苗的毒性效应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