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8-19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ODL技术简介 | 第20-33页 |
2.1 ODL项目简介 | 第20-24页 |
2.1.1 ODL架构 | 第20-21页 |
2.1.2 ODL技术发展史 | 第21-23页 |
2.1.3 ODL项目关系特点 | 第23-24页 |
2.2 ODL控制器介绍 | 第24-26页 |
2.2.1 Lithium架构简介 | 第24页 |
2.2.2 ODL控制器 | 第24-26页 |
2.3 MD-SAL介绍 | 第26-28页 |
2.3.1 MD-SAL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2.3.2 MD-SAL内部机制 | 第27-28页 |
2.4 YANG数据模型语言 | 第28-29页 |
2.5 ODL APP/Plugin开发 | 第29-30页 |
2.6 ODL集群 | 第30-32页 |
2.6.1 ODL集群架构模型 | 第30-31页 |
2.6.2 基于AKKA集群架构 | 第31页 |
2.6.3 Actor编程模型 | 第31-32页 |
2.6.4 sharding | 第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ODL集群技术分析 | 第33-48页 |
3.1 ODL集群规范 | 第33-35页 |
3.1.1 种子节点 | 第33页 |
3.1.2 集群角色 | 第33-34页 |
3.1.3 成员生命周期 | 第34-35页 |
3.1.4 故障检测 | 第35页 |
3.2 ODL集群内部机制 | 第35-42页 |
3.2.1 AKKA技术原理 | 第35-36页 |
3.2.2 ODL集群的ownership选举机制 | 第36-37页 |
3.2.3 ODL集群数据处理 | 第37-40页 |
3.2.4 ODL集群逻辑一致处理 | 第40-41页 |
3.2.5 ODL集群缩容和扩容 | 第41-42页 |
3.3 ODL南向接口集群 | 第42-46页 |
3.3.1 Open vSwitch简介 | 第42-43页 |
3.3.2 OVSDB协议集群 | 第43-45页 |
3.3.3 OpenFlow协议集群 | 第45-46页 |
3.4 ODL北向接口集群 | 第46-47页 |
3.5 ODL集群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ODL集群南向集中控制方案研究 | 第48-68页 |
4.1 方案设计 | 第48-52页 |
4.1.1 设计原理 | 第48-50页 |
4.1.2 系统架构设计 | 第50-51页 |
4.1.3 数据流 | 第51-52页 |
4.2 场景设计 | 第52-54页 |
4.2.1 接入场景设计 | 第52页 |
4.2.2 业务场景设计 | 第52-54页 |
4.3 南向集中控制策略 | 第54-63页 |
4.3.1 策略设计 | 第54-57页 |
4.3.2 bundle内部逻辑实现 | 第57-62页 |
4.3.3 方案优势 | 第62-63页 |
4.4 APP/Plugin开发 | 第63-67页 |
4.4.1 APP/Plugin文件夹结构 | 第63-64页 |
4.4.2 集群Plugin实现 | 第64-66页 |
4.4.3 编译运行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实验测试和结果分析 | 第68-80页 |
5.1 集群搭建过程 | 第68-70页 |
5.2 测试工具简介 | 第70-71页 |
5.2.1 mininet工具 | 第70页 |
5.2.2 postman工具 | 第70-71页 |
5.3 测试 | 第71-79页 |
5.3.1 测试目的 | 第71页 |
5.3.2 测试环境 | 第71页 |
5.3.3 测试拓扑 | 第71-72页 |
5.3.4 测试方案 | 第72-74页 |
5.3.5 测试结果和分析 | 第74-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总结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攻硕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