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罗丹明类Hg2+光谱探针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光谱探针简介第12-13页
        1.1.1 光谱探针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第12-13页
        1.1.2 比色和荧光探针的构造第13页
    1.2 罗丹明类光谱探针第13-17页
        1.2.1 罗丹明衍生物的特点第13-14页
        1.2.2 罗丹明类阳离子光谱探针概述第14-17页
    1.3 Hg~(2+)光谱探针第17-28页
        1.3.1 Hg~(2+)光谱探针概述第17-18页
        1.3.2 罗丹明类Hg~(2+)光谱探针第18-28页
    1.4 罗丹明型光谱探针的传感机理第28-29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基于罗丹明B、多乙烯多胺和异硫氰酸苯酯的Hg~(2+)荧光探针(RTTU和RPTU)第31-49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5页
        2.2.1 主要原料和仪器第31-32页
        2.2.2 中间体及探针的合成第32-33页
        2.2.3 RTTU和RPTU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第33-35页
        2.2.4 用RTTU分析环境水样中的Hg~(2+)第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8页
        2.3.1 RTTU和RPTU的结构分析第35-40页
        2.3.2 RTTU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第40页
        2.3.3 RTTU荧光与Hg~(2+)浓度的关系第40-41页
        2.3.4 共存离子对RTTU检测Hg~(2+)的影响第41页
        2.3.5 p H对RTTU检测Hg~(2+)的影响第41-42页
        2.3.6 RTTU检测Hg~(2+)的时间响应性第42页
        2.3.7 用RTTU分析环境水样中的Hg~(2+)第42-43页
        2.3.8 RTTU对Hg~(2+)的传感机理第43-45页
        2.3.9 用四乙烯五胺代替三乙烯四胺得到的探针的性能第45-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基于罗丹明B、三(2-氨基乙基)胺和异硫氰酸苯酯的Hg~(2+)光谱探针(RATU)第49-65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实验部分第49-52页
        3.2.1 主要原料和仪器第49-50页
        3.2.2 中间体及探针的合成第50页
        3.2.3 RATU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第50-51页
        3.2.4 用RATU分析环境水样中的Hg~(2+)第51页
        3.2.5 固体支撑传感器的制备第51-52页
        3.2.6 RATU毒性实验第52页
        3.2.7 RATU用于活细胞成像第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64页
        3.3.1 RATU的结构分析第52-54页
        3.3.2 RATU检测金属离子的体系选择第54-55页
        3.3.3 RATU对Hg~(2+)的选择性第55-56页
        3.3.4 RATU光谱与Hg~(2+)浓度的关系第56页
        3.3.5 共存离子对RATU检测Hg~(2+)的影响第56-57页
        3.3.6 p H对RATU检测Hg~(2+)的影响第57-58页
        3.3.7 RATU检测Hg~(2+)的时间响应性第58页
        3.3.8 用RATU分析环境水样中的Hg~(2+)第58页
        3.3.9 固体支撑传感器对Hg~(2+)的检测第58-59页
        3.3.10 RATU的细胞毒性第59页
        3.3.11 用RATU检测细胞中的Hg~(2+)第59页
        3.3.12 RATU对Hg~(2+)的传感机理第59-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基于罗丹明B和氨乙基硫醚的可逆Hg~(2+)光谱探针(RMTE)第65-81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实验部分第65-68页
        4.2.1 主要原料和仪器第65-66页
        4.2.2 探针的合成第66页
        4.2.3 RMTE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第66-67页
        4.2.4 用RMTE分析环境水样中的Hg~(2+)第67页
        4.2.5 固体支撑传感器的制备第67页
        4.2.6 RMTE的细胞毒性第67-68页
        4.2.7 RMTE用于活细胞成像第6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8-80页
        4.3.1 RMTE的结构分析第68-70页
        4.3.2 RMTE检测Hg~(2+)时体系的选择第70-71页
        4.3.3 RMTE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第71-72页
        4.3.4 RMTE与Hg~(2+)浓度的关系第72页
        4.3.5 共存离子对RMTE检测Hg~(2+)的影响第72-73页
        4.3.6 p H对RMTE检测Hg~(2+)的影响第73-74页
        4.3.7 RMTE检测Hg~(2+)的时间响应性第74页
        4.3.8 用RMTE分析环境水样中的Hg~(2+)第74页
        4.3.9 固体支撑传感器对Hg~(2+)的检测第74-75页
        4.3.10 RMTE的细胞毒性第75页
        4.3.11 用RMTE检测细胞中的Hg~(2+)第75-77页
        4.3.12 RMTE对Hg~(2+)的传感机理第77-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3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简单结构的丹磺酰胺类阳离子荧光探针研究
下一篇:钯催化N,O-双齿导向基团作用的C-C、C-N成键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