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3.1 文化消费 | 第16-18页 |
1.3.2 消费质量 | 第18-19页 |
1.3.3 文化消费质量 | 第19-20页 |
1.3.4 简要述评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2.文化消费质量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1 马克思的文化消费理论 | 第25页 |
2.2 凡勃仑的有闲阶级理论 | 第25-26页 |
2.3 布迪厄的文化消费--一种社会区分的独特模式 | 第26页 |
2.4 波德里亚后现代文化消费理论 | 第26-27页 |
2.5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 第27-28页 |
3.文化消费质量的内涵刻画与描述性评价 | 第28-42页 |
3.1 文化消费质量的科学内涵 | 第28-31页 |
3.1.1 人均文化消费水平 | 第28页 |
3.1.2 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 第28-29页 |
3.1.3 文化消费与收入的匹配度 | 第29页 |
3.1.4 文化消费的内部结构 | 第29页 |
3.1.5 文化消费的差异 | 第29-30页 |
3.1.6 文化消费的成本与消费效果 | 第30-31页 |
3.2 文化消费质量的描述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7页 |
3.2.1 层次分析结构的构造 | 第31-32页 |
3.2.2 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32-34页 |
3.2.3 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 第34-35页 |
3.2.4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 第35页 |
3.2.5 一致性指标的计算 | 第35-36页 |
3.2.6 各因素权重计算结果 | 第36-37页 |
3.3 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质量现状测度 | 第37-42页 |
3.3.1 数据无量纲化 | 第37-39页 |
3.3.2 计算各年居民文化消费质量指数总分 | 第39-40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4.文化消费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42-51页 |
4.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 第42-43页 |
4.2 变量的选取 | 第43-45页 |
4.3 实证分析步骤 | 第45页 |
4.4 数据的选取及具体计算过程 | 第45-51页 |
4.4.1 数据标准化 | 第45-47页 |
4.4.2 相关性检验 | 第47-49页 |
4.4.3 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及各个主成分贡献率的计算 | 第49页 |
4.4.4 主成分载荷矩阵的计算 | 第49-50页 |
4.4.5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提升我国文化消费质量的政策建议 | 第51-58页 |
5.1 保障和拉动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 第51-53页 |
5.1.1 提高收入有利于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 第51-52页 |
5.1.2 提高消费者素质有利于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 第52-53页 |
5.2 保障和丰富文化消费供给有利于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 第53-55页 |
5.2.1 丰富文化企业供给有利于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 第54-55页 |
5.2.2 政府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有利于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 第55页 |
5.3 正确引导、支持、监管文化消费有利于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 第55-56页 |
5.4 激活文化消费市场有利于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