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国外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2.3 国内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9页 |
1.2.5 研究尚需探究的问题 | 第19页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第19-24页 |
1.3.1 研究样本 | 第19-20页 |
1.3.2 分析策略 | 第20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3.4 研究思路图 | 第22-23页 |
1.3.5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3.6 结构安排 | 第23-24页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1.4.1 主要创新 | 第2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表现与特征 | 第25-34页 |
2.1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相关概念 | 第25-30页 |
2.1.1 食品 | 第25-26页 |
2.1.2 食品安全 | 第26-27页 |
2.1.3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 | 第27-30页 |
2.2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现状与特点 | 第30-34页 |
2.2.1 现状 | 第30-32页 |
2.2.2 特点 | 第32-34页 |
第三章: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机会原因:隐蔽性 | 第34-50页 |
3.1 理论背景:日常活动理论 | 第34-35页 |
3.2 案例分析: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隐蔽性 | 第35-37页 |
3.3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隐蔽性基本概念 | 第37-42页 |
3.3.1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隐蔽性的内涵 | 第37页 |
3.3.2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隐蔽性的表现 | 第37-42页 |
3.4 隐蔽性的作用 | 第42-50页 |
3.4.1 隐蔽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发生的作用 | 第42-44页 |
3.4.2 隐蔽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频发的作用 | 第44-50页 |
第四章: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隐蔽性的形成条件 | 第50-60页 |
4.1 问卷调研结论 | 第50-52页 |
4.2 隐蔽性的具体形成条件 | 第52-60页 |
4.2.1 消费者形成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隐蔽性的因素 | 第52-55页 |
4.2.2 违法行为人形成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隐蔽性的因素 | 第55-57页 |
4.2.3 不安全食品市场形成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隐蔽性的因素 | 第57-60页 |
第五章: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预防 | 第60-73页 |
5.1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预防的法律依据 | 第60-61页 |
5.2 问卷调研结论 | 第61-63页 |
5.3 对我国政府监管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 第63-66页 |
5.3.1 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监管制度或手段的分析与评价 | 第63-65页 |
5.3.2 对政府监管部门或机构改革的分析与评价 | 第65-66页 |
5.4 对国外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监管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 第66-68页 |
5.4.1 可能会增加部分中小型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成本 | 第67-68页 |
5.4.2 注重与被监管者的合作以利于贯彻法律 | 第68页 |
5.5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预防措施 | 第68-73页 |
5.5.1 政府与大型连锁超市合作弥补基层检测短板 | 第68-69页 |
5.5.2 规制传播生产加工不安全食品知识的行为 | 第69-71页 |
5.5.3 建立基于病死畜禽所有权人损失承受度的无公害处理制度 | 第71页 |
5.5.4 建立危害食品安全行为数据库 | 第71-72页 |
5.5.5 其它措施 | 第72-73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