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基础隔震技术在RC框架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分析与应用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6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工程结构的抗震加固第18-19页
        1.2.1 传统抗震加固第18页
        1.2.2 基础隔震加固第18-19页
    1.3 结构隔震体系概述第19-24页
        1.3.1 隔震的基本原理第19页
        1.3.2 隔震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第19-22页
        1.3.3 隔震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第22-23页
        1.3.4 隔震结构的优点第23页
        1.3.5 隔震技术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第23-24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与内容第24-26页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24-25页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隔震支座的性能分析第26-36页
    2.1 隔震装置的简介第26页
    2.2 隔震支座的分类第26-28页
    2.3 橡胶隔震支座的形状系数与力学性能第28-31页
        2.3.1 橡胶隔震支座的形状系数第28-29页
        2.3.2 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第29-31页
    2.4 橡胶隔震支座的恢复力模型第31-35页
        2.4.1 等效线性模型第31-33页
        2.4.2 线型模型第33-34页
        2.4.3 Bouc-Wen模型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第36-45页
    3.1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第36-41页
        3.1.1 单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第36-38页
        3.1.2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第38-41页
    3.2 隔震结构动力方程的数值解法第41-43页
        3.2.1 结构动力方程的数值求解过程第41页
        3.2.2 数值积分方法第41-43页
    3.3 隔震结构的能量分析方法第43-44页
        3.3.1 能量分析的基本假设第43页
        3.3.2 能量分析的设计准则第43页
        3.3.3 能量分析的能量平衡方程第43-44页
        3.3.4 能量分析的计算方法第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基础隔震加固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45-64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隔震加固结构工程概况第45-46页
    4.3 加固方案的选择第46-50页
        4.3.1 加固方案的比选第46-47页
        4.3.2 隔震支座的选择第47-48页
        4.3.3 隔震支座的安装第48-50页
    4.4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0页
    4.5 地震波的选取第50-53页
    4.6 模态分析第53-55页
        4.6.1 模态分析概述第53页
        4.6.2 隔震结构模态分析第53-55页
    4.7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第55-58页
        4.7.1 7度(0.15g)多遇地震下的剪力响应第55-56页
        4.7.2 7度(0.15g)多遇地震作用下的体育馆顶部加速度时程分析第56-58页
    4.8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第58-61页
        4.8.1 7度(0.15g)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体育馆顶部加速度时程分析第58-59页
        4.8.2 7度(0.15g)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分析第59-61页
        4.8.3 7度(0.15g)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能量消耗时程分析第61页
    4.9 支座力与位移滞回曲线第61-62页
    4.10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第64-76页
    5.1 概述第64页
    5.2 静力弹塑性分析原理第64-66页
        5.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第64页
        5.2.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第64-65页
        5.2.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第65-66页
    5.3 隔震结构的Pushover分析第66-74页
        5.3.1 模型的建立第66页
        5.3.2 构件的性能水准第66-67页
        5.3.3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第67-68页
        5.3.4 侧向加载模式及分析工况的选择第68页
        5.3.5 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Pushover曲线及性能点分析第68-71页
        5.3.6 塑性铰的开展情况对比第71-73页
        5.3.7 基于塑性铰的性能状态分析第73-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隔震支座参数及布置方式对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第76-86页
    6.1 不同类型隔震支座对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第76-79页
        6.1.1 反应谱分析第76-77页
        6.1.2 罕遇地震下的加速度时程第77-78页
        6.1.3 罕遇地震下的剪力幅值第78页
        6.1.4 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幅值第78-79页
    6.2 等效水平刚度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第79-81页
        6.2.1 多遇地震下的反应谱分析第79-80页
        6.2.2 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第80-81页
    6.3 隔震支座屈服前刚度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第81-82页
    6.4 隔震支座屈服力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第82-83页
    6.5 隔震支座的布置方式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第83-85页
    6.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86-87页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梁式结构应变模态识别方法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预应力度的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