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风险评估的山地小城市避灾空间选址研究--以耿马县城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我国是世界地震多发国家 | 第12页 |
1.1.2 城市应对地震风险能力弱 | 第12页 |
1.1.3 城市避灾空间建设受重视程度不够 | 第12-13页 |
1.1.4 山地小城市避灾空间规划不合理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31页 |
2.1 地震风险评估相关研究 | 第15-23页 |
2.1.1 地震风险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1.4 小结 | 第22-23页 |
2.2 设施选址相关研究 | 第23-31页 |
2.2.1 选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2.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2.2.4 广义最大覆盖模型选址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2.2.5 小结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研究框架 | 第31-39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3.1.1 山地小城市地震风险评估研究 | 第31页 |
3.1.2 山地小城市避灾空间选址研究 | 第31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3.6 研究区的选择 | 第35页 |
3.7 调研过程 | 第35-39页 |
3.7.1 调研前准备 | 第35-38页 |
3.7.2 正式调研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广义最大覆盖模型构建 | 第39-51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9-47页 |
4.1.1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0-42页 |
4.1.2 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42-45页 |
4.1.3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47页 |
4.2 广义最大覆盖模型的构建 | 第47-51页 |
4.2.1 最大覆盖模型 | 第47-48页 |
4.2.2 广义最大覆盖模型的构建 | 第48-51页 |
第五章 耿马县城的地震风险评估和避灾空间选址 | 第51-85页 |
5.1 研究区简介 | 第51-56页 |
5.1.1 研究区界定 | 第51-53页 |
5.1.2 地质断裂情况 | 第53页 |
5.1.3 地震灾害情况 | 第53-54页 |
5.1.4 社会经济情况 | 第54-56页 |
5.2 耿马县城的地震风险评估研究 | 第56-74页 |
5.2.1 研究区分区的确定 | 第56-71页 |
5.2.2 耿马县城地震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71-74页 |
5.3 耿马县城避灾空间选址研究 | 第74-85页 |
5.3.1 需求点的确定 | 第74-75页 |
5.3.2 设施候选点的选择 | 第75-77页 |
5.3.3 需求点权重的设定 | 第77-78页 |
5.3.4 广义最大覆盖模型的求解过程 | 第78-85页 |
第六章 建议与总结 | 第85-90页 |
6.1 耿马县城避灾空间规划建议 | 第85-86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