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1-14页 |
第二章 面向异构结构的OpenMP自动并行化编译技术 | 第14-21页 |
2.1 异构结构处理器 | 第14页 |
2.2 异构并行编程模型 | 第14-17页 |
2.2.1 OpenMP并行编程模型 | 第15页 |
2.2.2 编译指导指令 | 第15页 |
2.2.3 编译指令格式 | 第15-16页 |
2.2.4 OpenMP的执行模型 | 第16-17页 |
2.3 自动并行化编译 | 第17-19页 |
2.3.1 GCC编译器简介 | 第17页 |
2.3.2 GCC中间表示 | 第17-18页 |
2.3.3 基于OpenMP的自动并行化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面向异构结构的OpenMP代价模型 | 第21-33页 |
3.1 研究动机 | 第21页 |
3.2 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3.3 面向异构结构的代价模型 | 第22-25页 |
3.3.1 处理器模型 | 第23页 |
3.3.2 缓存模型 | 第23-24页 |
3.3.3 异构结构的数据传输代价 | 第24页 |
3.3.4 并行代价模型 | 第24-25页 |
3.4 面向OpenMP的代价模型 | 第25-28页 |
3.4.1 串行代码执行代价 | 第26-27页 |
3.4.2 并行区执行代价 | 第27-28页 |
3.4.3 共享工作区代价 | 第28页 |
3.5 代价模型的实现 | 第28-32页 |
3.5.1 并行信息结构体PARALLEL_INFO | 第29-30页 |
3.5.2 循环代价收集 | 第30-31页 |
3.5.3 预编译代价表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基于数据局部性和并行性循环交换算法 | 第33-47页 |
4.1 研究动机 | 第33-34页 |
4.2 相关研究 | 第34页 |
4.3 数据局部性 | 第34-39页 |
4.4 并行性 | 第39-42页 |
4.4.1 内存优先排序 | 第39-40页 |
4.4.2 循环变换算法 | 第40-41页 |
4.4.3 并行性评估 | 第41-42页 |
4.5 结合数据局部性和并行性的循环交换算法 | 第42-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第47-56页 |
5.1 测试环境准备 | 第47页 |
5.1.1 硬件平台 | 第47页 |
5.1.2 软件平台 | 第47页 |
5.2 测试及分析 | 第47-54页 |
5.2.1 并行代价模型测试 | 第47-50页 |
5.2.2 基于有利性的循环变换算法测试 | 第50-52页 |
5.2.3 联合测试 | 第52-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一 工作总结 | 第56页 |
二 展望与计划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