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13-20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重点、难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金代翰林学士院相关制度及官员结构 | 第22-86页 |
第一节 金代翰林学士院的建立 | 第23-33页 |
一、金初翰林学士院的建立 | 第23-28页 |
二、金代翰林学士院诸官职辨析 | 第28-33页 |
第二节 金代翰林学士院的制度 | 第33-54页 |
一、“词赋状元即授应奉翰林文字”考 | 第34-40页 |
二、金代翰林学士院的相关制度 | 第40-54页 |
第三节 金代翰林官员群体的结构 | 第54-85页 |
一、金代女真族翰林官员的构成—兼及契丹、渤海族翰林官员 | 第55-76页 |
二、金代汉族翰林官员的构成 | 第76-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二章 翰林官员与金代政治 | 第86-139页 |
第一节 女真族翰林官员与金代政治——兼及契丹、渤海族翰林官员 | 第86-104页 |
一、女真族翰林官员与金代的民族政策 | 第87-97页 |
二、女真族翰林官员与金代的重武政策 | 第97-104页 |
第二节 汉族翰林官员与金代政治 | 第104-137页 |
一、金初至海陵王时期的汉族翰林官员与金代政治 | 第105-111页 |
二、世宗至哀宗时期翰林学士院职能的转变 | 第111-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三章 金代翰林学士院职能之转变 | 第139-170页 |
第一节 金章宗时期的翰林学士院与应制文学 | 第140-150页 |
一、章宗时期翰林官员的应制文学创作 | 第140-145页 |
二、翰林官员: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 第145-150页 |
第二节 金代翰林学士院与史学关系之演变及其影响 | 第150-160页 |
一、金代翰林学士院的修史活动 | 第150-156页 |
二、翰苑之职,国史为重:翰林学士院文翰职能的凸显及其影响 | 第156-160页 |
第三节 翰林学士院与皇权的距离:金末益政院设立的制度史意义 | 第160-168页 |
一、益政院的设立及其政治意义 | 第161-164页 |
二、益政院:翰林学士院与皇权的桥梁 | 第164-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四章 个案分析:完颜匡与赵秉文 | 第170-195页 |
第一节 出将入相:女真族翰林官员完颜匡 | 第170-180页 |
一、生平简历 | 第171-177页 |
二、完颜匡仕宦之特征 | 第177-180页 |
第二节 偃蹇翰林:汉族翰林官员赵秉文 | 第180-193页 |
一、生平简历 | 第181-187页 |
二、赵秉文仕宦之特征 | 第187-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193-195页 |
结论 | 第195-198页 |
附表:金代翰林官员简表 | 第198-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0页 |
后记 | 第230-2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