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

面向低碳城市的公共建筑节能模式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7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2-21页
        1.1.1 世界能源与气候第12-14页
        1.1.2 低碳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第14-16页
        1.1.3 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第16-17页
        1.1.4 中国能源现状和碳排放情况第17-19页
        1.1.5 中国公共建筑现状第19-21页
    1.2 课题选取的意义和目的第21-22页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21-22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2页
    1.3 国内外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节能相关研究综述第22-28页
        1.3.1 国外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节能的相关研究与分析第22-26页
        1.3.2 国内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节能的相关研究与分析第26-28页
    1.4 国内外低碳城市与公共建筑节能相关实践综述第28-33页
        1.4.1 国外低碳城市的相关实践第28-29页
        1.4.2 国内低碳城市的相关实践第29-31页
        1.4.3 国内外公共建筑节能实践情况第31-33页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33-37页
        1.5.1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5.2 研究技术路线第34-36页
        1.5.3 主要创新点第36-37页
第二章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节能理论内涵研究第37-52页
    2.1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节能理论体系第37-38页
    2.2 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内涵分析第38-41页
        2.2.1 以“低碳”为理念的城市规划的可行性第38-39页
        2.2.2 国外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模式第39页
        2.2.3 低碳城市建设措施研究第39-41页
    2.3 低碳城市规划指标评价体系理论分析第41-44页
        2.3.1 指标体系构建要求第41页
        2.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41-42页
        2.3.3 指标体系包含内容理论分析第42-44页
    2.4 公共建筑节能综合效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第44-48页
        2.4.1 全生命周期基本概念第45页
        2.4.2 成本全生命周期管理第45-47页
        2.4.3 全生命周期成本函数第47-48页
        2.4.4 公共建筑节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第48页
    2.5 城市治理理论第48-49页
    2.6 区域客户端能源综合侧管理理论第49-50页
    2.7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模式与监管体系研究第52-68页
    3.1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前期节能管理设计模式分析第52-53页
    3.2 政府政策引导第53-58页
        3.2.1 业主客观决策选择第55-56页
        3.2.2 公众大力参与第56-58页
    3.3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第58-62页
        3.3.1 节能监管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第58-59页
        3.3.2 节能监管体系概述第59-62页
    3.4 政策工具的选择第62-66页
        3.4.1 政策工具选择依据第62页
        3.4.2 政策工具内容第62-64页
        3.4.3 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建筑节能政策工具方式第64-65页
        3.4.4 公共建筑节能政策工具评价标准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节能能耗影响因素研究第68-84页
    4.1 我国公共建筑能耗现状与特点第68-71页
        4.1.1 我国公共建筑能耗现状第68-69页
        4.1.2 我国公共建筑能耗特点第69-70页
        4.1.3 我国公共建筑能耗分类第70-71页
    4.2 我国公共建筑能耗统计与计算方法第71-73页
        4.2.1 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方法第71页
        4.2.2 公共建筑能耗计算方法第71-73页
    4.3 公共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第73-76页
        4.3.1 未来我国建筑能耗目标的情景分析第73-74页
        4.3.2 公共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第74-76页
    4.4 通径分析的方法和应用第76-78页
        4.4.1 通径系数的原理第76页
        4.4.2 通径算法简介第76-77页
        4.4.3 模型求解步骤第77-78页
    4.5 案例分析第78-82页
        4.5.1 指标数据收集第78-79页
        4.5.2 数据分析第79页
        4.5.3 指标权重计算与分析第79-82页
    4.6 室内办公设备、照明与其余服务系统能耗的定性分析第82-83页
        4.6.1 室内办公设备第82页
        4.6.2 照明设备第82-83页
        4.6.3 其余服务系统第83页
    4.7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区域能源系统供应方式比较研究第84-108页
    5.1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区域能源系统概述第84-85页
        5.1.1 区域能源系统的概念第84页
        5.1.2 区域能源系统的特点第84-85页
    5.2 国内外区域能源系统发展情况第85-90页
        5.2.1 国外区域能源系统发展情况第85-88页
        5.2.2 国内区域能源系统发展情况第88-90页
    5.3 冷热供应基本形式、对比及适应性评价第90-92页
        5.3.1 两种冷热供应基本形式概念第90页
        5.3.2 城市类CBD区域能源统一供应的必然性第90页
        5.3.3 两种供应方式的优势、不足与适应性评价第90-92页
    5.4 区域能源系统最终优化方案评价步骤第92-95页
        5.4.1 区域能源系统多因素评价第92页
        5.4.2 评价方法 ——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概念第92-95页
        5.4.3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计算步骤第95页
    5.5 实例分析第95-106页
        5.5.1 天津滨海盛世汽车园项目背景简介第96页
        5.5.2 项目能源规划方案计算第96-98页
        5.5.3 项目综合评价的网络层次模型应用第98-106页
        5.5.4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第106页
    5.6 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及效益综合评价第106-107页
        5.6.1 浅层地能的影响分析第106页
        5.6.2 环境效益评价第106-107页
        5.6.3 社会效益评价第107页
        5.6.4 经济效益评价第107页
    5.7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以变频控制为基础的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运行阶段节能模式仿真研究第108-129页
    6.1 变频自动控制技术相关概念与发展现状简介第108-111页
        6.1.1 变频调节技术概念与发展现状简介第108-109页
        6.1.2 相关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简介第109-111页
    6.2 仿真技术相关研究简介第111-113页
        6.2.1 仿真技术发展现状第111页
        6.2.2 系统仿真算法第111-113页
    6.3 基于BP神经网络控制策略的系统研究[253]第113-117页
        6.3.1 控制系统的基本步骤第113页
        6.3.2 神经网络控制策略简介第113-115页
        6.3.3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第115-116页
        6.3.4 BP神经网络的网络设计第116-117页
    6.4 变频控制应用于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相关理念分析第117-118页
        6.4.1 地铁环控思想理念提出第117-118页
        6.4.2 地铁环控系统重要性分析第118页
        6.4.3 变频控制系统经济性分析第118页
    6.5 基于BP神经网络策略的地铁风机变频控制方案仿真研究第118-123页
        6.5.1 负荷计算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选择第118-121页
        6.5.2 仿真结果分析第121-123页
    6.6 学习分类的新框架探索第123-127页
        6.6.1 学习的根基是阅读与理解第124-125页
        6.6.2 析义接受/遗传性学习与析疑拒斥/变异性学习的框架模型第125-126页
        6.6.3 变异性学习中解反常难题的三条路径第126-127页
    6.7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2页
    7.1 论文结论第129-130页
    7.2 未来研究方向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45-146页
附录一第146-160页
附录二第160-175页
致谢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相四线制并联有源滤波器若干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微通道内气—液两相分散与传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