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1 氮肥的利用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2 硝化抑制剂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2.3 硝化抑制剂对作物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4 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氮素转化的作用效果 | 第14页 |
1.2.5 硝化抑制剂对 N_2O 排放的作用效果 | 第14-15页 |
1.2.6 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1.3 本文立题依据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1 不同施氮量与 DCD 配施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植株干物质分配、氮素分布及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16页 |
1.4.2 硝化抑制剂 DCD 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硝化抑制剂 DCD 与不同施氮量对第一茬玉米田氮素分布及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18-20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第18页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8-20页 |
2.2 硝化抑制剂 DCD 与不同施氮量对第二茬小麦田氮素分布及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第20页 |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0-21页 |
2.3 硝化抑制剂 DCD 与不同施氮量对第三茬玉米田氮素分布及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2.3.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第21页 |
2.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1-22页 |
2.4 相关指标的计算 | 第22页 |
2.5 处理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1页 |
3.1 硝化抑制剂 DCD 与不同施氮量对第一茬玉米田氮素分布及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23-29页 |
3.1.1 第一茬玉米干物质的分配 | 第23-24页 |
3.1.2 第一茬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 | 第24-25页 |
3.1.3 第一茬玉米土壤氮素时空分布规律 | 第25-27页 |
3.1.4 第一茬玉米 N_2O 气体排放 | 第27-28页 |
3.1.5 第一茬玉米氮素利用 | 第28-29页 |
3.2 硝化抑制剂 DCD 与不同施氮量对第二茬小麦田氮素分布及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29-34页 |
3.2.1 第二茬小麦干物质的分配 | 第29-30页 |
3.2.2 第二茬小麦各器官氮素积累 | 第30-31页 |
3.2.3 第二茬小麦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 | 第31页 |
3.2.4 第二茬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规律 | 第31-32页 |
3.2.5 第二茬小麦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6 第二茬小麦氮素利用 | 第33-34页 |
3.3 硝化抑制剂 DCD 与不同施氮量对第三茬玉米田氮素分布及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34-41页 |
3.3.1 第三茬玉米干物质的分配 | 第34-36页 |
3.3.2 第三茬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 | 第36页 |
3.3.3 第三茬玉米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 | 第36-37页 |
3.3.4 第三茬玉米土壤氮素时空分布规律 | 第37-39页 |
3.3.5 第三茬玉米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6 第三茬玉米氮素利用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4.1 三茬作物产量分析 | 第41页 |
4.2 土壤养分时空分布规律 | 第41-42页 |
4.3 三茬作物土壤 N_2O 排放通量比较 | 第42-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