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9-31页 |
一、百年来儒学研究境况历史回眸与反思 | 第11-26页 |
(一) 历史回眸 | 第11-20页 |
(二) 境况反思 | 第20-26页 |
二、论文主旨和研究路径 | 第26-31页 |
(一) 论文主旨 | 第26-27页 |
(二) 研究路径 | 第27-31页 |
第一章 政治秩序涵义梳理及儒家政治秩序理论宏观略览 | 第31-55页 |
第一节 政治秩序涵义分析和梳理 | 第31-44页 |
一、政治秩序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第31-40页 |
二、政治秩序建构的人性基础与根源 | 第40-44页 |
第二节 儒家政治秩序理论宏观略览与概观 | 第44-55页 |
一、儒家政治秩序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45-48页 |
二、儒家政治秩序理论的历史命运 | 第48-55页 |
第二章 儒家政治秩序建构的双重驱力及其本体论论证 | 第55-89页 |
第一节 儒家政治秩序建构的双重驱力:历史的实证分析 | 第55-60页 |
一、实存秩序性焦虑与担忧:政治因素 | 第55-57页 |
二、小农经济的催生和引领:经济因素 | 第57-60页 |
第二节 儒家政治秩序建构的本体论论证:哲学的理论分析 | 第60-89页 |
一、天命命题:天命-天理-(天)道决定论 | 第61-69页 |
二、人性命题:性善论 | 第69-75页 |
三、阴阳命题:阳尊阴卑、阴阳互动论 | 第75-89页 |
第三章 儒家政治秩序建构的价值维度及其合法性基础 | 第89-118页 |
第一节 儒家政治秩序建构的价值维度 | 第89-100页 |
一、以大一统的王权主义为秩序目标:大一统、王权 | 第89-92页 |
二、以道德理性为秩序规范取向和治理方式:德治、礼治 | 第92-95页 |
三、以和谐稳定为秩序运行旨趣:和谐、稳定 | 第95-97页 |
四、以等级制度为秩序结构安排:等级、官僚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儒家政治秩序建构的合法性基础 | 第100-118页 |
一、君权神授:合法性的形上基础 | 第104-106页 |
二、血缘认同:合法性的宗法基础 | 第106-108页 |
三、古远传统:合法性的历史基础 | 第108-111页 |
四、精英崇拜:合法性的民意基础 | 第111-118页 |
第四章 儒家政治秩序的样式演变及其基本设计体系 | 第118-159页 |
第一节 儒家政治秩序的样式演变 | 第118-126页 |
一、原生形态:先秦样式 | 第119-120页 |
二、次生形态:两汉样式 | 第120-121页 |
三、再生形态:宋明样式 | 第121-122页 |
四、衍生形态:清代样式 | 第122-126页 |
第二节 儒家政治秩序的基本设计体系 | 第126-159页 |
一、实体层面:己-家-君(国) | 第128-133页 |
二、规范层面:三纲五常 | 第133-148页 |
三、秩序力层面:仁政、家长式权威 | 第148-159页 |
第五章 儒家政治秩序的作用机理和运作矢量 | 第159-203页 |
第一节 儒家政治秩序的作用机理 | 第160-164页 |
一、三角互动 | 第160-162页 |
二、双向互动 | 第162-164页 |
第二节 儒家政治秩序运作的基础矢量 | 第164-186页 |
一、均平 | 第165-167页 |
二、德治 | 第167-172页 |
三、礼治 | 第172-181页 |
四、三纲 | 第181-183页 |
五、仁政 | 第183-186页 |
第三节 儒家政治秩序运作的调控矢量 | 第186-203页 |
一、权威:控制器 | 第187-190页 |
二、中庸:平衡器 | 第190-194页 |
三、民本:稳定器 | 第194-203页 |
第六章 儒家政治秩序理论的现代审视和考量 | 第203-286页 |
第一节 儒家政治秩序理论的秩序设计判断 | 第205-242页 |
一、现实基础判断 | 第205-209页 |
二、理论根源判断 | 第209-215页 |
三、合法性基础判断 | 第215-221页 |
四、秩序结构判断 | 第221-232页 |
五、秩序目标判断 | 第232-242页 |
第二节 儒家政治秩序理论的秩序效果判断 | 第242-271页 |
一、关系判断 | 第243-246页 |
二、行为判断 | 第246-252页 |
三、外部性判断 | 第252-257页 |
四、过程判断 | 第257-260页 |
五、价值判断 | 第260-271页 |
第三节 儒家政治秩序理论审视与考量的结论性分析 | 第271-286页 |
一、综论性概析 | 第271-279页 |
二、总结性结论 | 第279-286页 |
第七章 儒家政治秩序理论的现代转向 | 第286-313页 |
第一节 儒家政治秩序理论现代转向的政治学视角论证 | 第288-295页 |
一、传统价值的承接性和连续性 | 第289-291页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和发展性 | 第291-293页 |
三、现代政治秩序运作的需要性和吸纳性 | 第293-295页 |
第二节 儒家政治秩序理论现代转向的路径和要素 | 第295-313页 |
一、转向的路径和原则 | 第295-303页 |
二、转向的要素和内容 | 第303-313页 |
结束语 | 第313-315页 |
参考文献 | 第315-329页 |
论文摘要 | 第329-335页 |
ABSTRACT | 第3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342-344页 |
后记 | 第34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