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一)现实案例 | 第9页 |
(二)国家政策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不足 | 第14页 |
(四)研究趋势 | 第14-15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的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概念整合 | 第17-19页 |
(一)大学生 | 第17页 |
(二)社会责任感 | 第17-18页 |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教育学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二)弗洛姆的责任心理学 | 第20页 |
(三)蒂里希的责任伦理学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历史考察与重要意义分析 | 第22-26页 |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历史考察 | 第22-24页 |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22-23页 |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23页 |
(三)经济改革深化时期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23-24页 |
二、提高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 第24-26页 |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第24页 |
(二)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 第24页 |
(三)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24-25页 |
(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6-36页 |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肤浅 | 第26-28页 |
(二)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冷漠 | 第28-29页 |
(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志薄弱 | 第29-30页 |
(四)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缺失 | 第30-32页 |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高校自身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观念陈旧 | 第32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内容不够系统 | 第32-33页 |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法不够科学 | 第33-34页 |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和载体较为单一 | 第34页 |
(五)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多方互动不够协调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 第36-47页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36-37页 |
(一)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纳入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第36页 |
(二)从全局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大意义 | 第36-37页 |
二、以“教学改革”为前提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37-39页 |
(一)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责任价值需求 | 第37页 |
(二)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 第37-39页 |
三、以“实践养成”为途径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39-41页 |
(一)通过意志锻炼为后续实践养成奠定基础 | 第39-40页 |
(二)通过社会实践来固化大学生的责任行为 | 第40-41页 |
四、以“文化建设”为平台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41-43页 |
(一)提升社团作用,开展大学校园社团文化建设 | 第41页 |
(二)发挥言传身教,促进大学校园榜样文化建设 | 第41-42页 |
(三)重视寝室环境,改善大学校园生活文化建设 | 第42页 |
(四)继承传统精华,推动大学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 第42-43页 |
(五)吸取国外经验,增进大学校园先进文化建设 | 第43页 |
五、以“过程评价”为依托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43-47页 |
(一)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动态评价 | 第44-45页 |
(二)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