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 第11-12页 |
1.2.2 沉积物有机质的分析及组成特征研究 | 第12-14页 |
1.2.3 湖泊中水体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14-15页 |
1.2.4 沉积物磷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2.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 太湖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页 |
2.2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 | 第20-21页 |
2.3 太湖水环境现状 | 第21-24页 |
2.3.1 太湖水质水量的变化 | 第21-22页 |
2.3.2 太湖沉积物空间分布及理化特征 | 第22-24页 |
3 太湖沉积物有机质组成研究 | 第24-40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24-29页 |
3.2.1 采样点的布设及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3.2.2 沉积物及间隙水总有机质 | 第25-26页 |
3.2.3 沉积物的活性有机质 | 第26-27页 |
3.2.4 水溶性有机质含量及特征 | 第27页 |
3.2.5 综合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分析沉积物有机质的组分 | 第27-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3.3.1 太湖沉积物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29-30页 |
3.3.2 太湖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 第30-35页 |
3.3.3 太湖沉积物不同有机组分特征 | 第35-37页 |
3.4 小结 | 第37-40页 |
4 太湖沉积物磷的形态及其吸附特征 | 第40-56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0-43页 |
4.2.1 采样点的选取及样品采集 | 第40页 |
4.2.2 上覆水和间隙水及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 | 第40-41页 |
4.2.3 沉积物磷的形态分级 | 第41-42页 |
4.2.4 沉积物磷的吸附平衡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5页 |
4.3.1 水体理化性质 | 第43-46页 |
4.3.2 沉积物的理化性质 | 第46-47页 |
4.3.3 太湖沉积物磷形态特征及影响 | 第47-49页 |
4.3.4 沉积物磷的恒温吸附特征 | 第49-53页 |
4.3.5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影响 | 第53-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5 太湖沉积物有机质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 第56-64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5.2.1 不同有机组分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2 太湖沉积物有机质与磷吸附解吸的关系 | 第5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5.3.1 不同有机组分对磷的吸附解吸影响 | 第57-61页 |
5.3.2 太湖沉积物有机质对磷吸附平衡影响 | 第61-62页 |
5.4 小结 | 第62-64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