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司法终局性的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页
    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第10-12页
        (一)司法终局性的实现是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环节第11页
        (二)司法终局性的实现对社会公正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11页
        (三)司法终局性的实现是强化司法权威的重要途径第11-12页
    三、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四、研究方法第13页
        (一)文本分析研究方法第13页
        (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第13页
        (三)比较分析研究方法第13页
    五、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及欲达到的研究目的第13-14页
第一章 司法终局性的涵义第14-21页
    一、司法终局性的概念追溯及其初始意义第14-15页
        (一)司法终局性概念的提出第14-15页
        (二)我国司法终局性的成文法规定第15页
    二、司法终局性与司法非终局性的辩证分析第15-16页
    三、司法终局性与相近概念的实质区别第16-17页
        (一)司法终局性与司法既判力第16页
        (二)司法终局性与司法终极性原则第16-17页
        (三)司法终局性与终审权第17页
    四、影响司法终局性的显性因素第17-18页
        (一)裁判的生效第17-18页
        (二)裁判文书执行完结第18页
        (三)当事人息诉罢访第18页
    五、影响司法终局性的潜性因素第18-21页
        (一)司法权威第18-19页
        (二)司法独立第19页
        (三)司法公正第19-20页
        (四)涉诉信访第20-21页
第二章 我国司法终局性的现状分析第21-29页
    一、我国司法终局性的现状第21-24页
        (一)我国司法不终局的表现方式第21-24页
        (二)司法不终局的消极影响第24页
    二、我国司法终局性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第24-26页
        (一)生效裁判的实现程序复杂第24-25页
        (二)生效裁判的执行完结程度较低第25页
        (三)当事人对生效裁判的心理认同程度较低第25-26页
    三、我国司法机关质效评估体系与司法终局性第26-29页
        (一)司法机关质效评估体系概况第26-27页
        (二)我国司法机关质效评估体系的运行现状第27-28页
        (三)司法机关质效评估与司法终局性的相关关系第28-29页
第三章 司法终局性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终局性的程度比较研究第29-34页
    一、司法与当事人协商和解第30-31页
        (一)司法判决与诉讼外和解第30-31页
        (二)司法判决与审判阶段的和解第31页
    二、司法与调解第31-32页
        (一)司法与民间调解第31-32页
        (二)司法与行政调解第32页
    三、司法与仲裁第32-34页
        (一)司法与商事仲裁第32-33页
        (二)司法与劳动仲裁第33页
        (三)司法与行政仲裁第33-34页
第四章 实现司法终局性的路径研究第34-41页
    一、提高裁判生效的终局性程度第34-36页
        (一)一审终审的借鉴与适用范围的扩大第35页
        (二)调解、仲裁制度与司法审判的衔接第35-36页
        (三)确认之诉终局的实践借鉴第36页
    二、提高生效裁判的执行终局程度第36-37页
    三、陪审团制度的实践借鉴第37-39页
        (一)陪审团制度的当事人心理认同程度分析第37-38页
        (二)陪审制度的当前实施效果第38页
        (三)对“司法职业化”意见的评析第38-39页
    四、提高当事人对司法裁判心理认同程度第39-41页
        (一)加大社会习惯纳入法律的应用程度第39-40页
        (二)推进司法独立、强化司法权威第40页
        (三)重视“当庭判决率”对司法终局的影响第40-41页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附录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劳动力流出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下一篇:论民事行为保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