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5页 |
1.1 肿瘤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页 |
1.2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1.3 肿瘤的光热治疗 | 第12-18页 |
1.3.1 光热治疗的原理 | 第13页 |
1.3.2 光热治疗的材料 | 第13-18页 |
1.4 肿瘤的光动力治疗 | 第18-22页 |
1.4.1 光动力治疗原理 | 第18-19页 |
1.4.2 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 | 第19-22页 |
1.5 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 | 第22-23页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双功能碲纳米点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40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试剂 | 第25页 |
2.1.2 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碲纳米点的合成 | 第26页 |
2.2.2 碲纳米点的结构性质表征 | 第26页 |
2.2.3 碲纳米点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26-29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2.3.1 碲纳米点的制备条件筛选及合成 | 第29-32页 |
2.3.2 碲纳米米点的结构构表征 | 第32-33页 |
2.3.3 碲纳米点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33-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双功能碲纳米点的体外细胞学评价 | 第40-50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3.1.1 试剂 | 第40页 |
3.1.2 仪器 | 第40-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3.2.1 细胞摄取 | 第41页 |
3.2.2 细胞内吞途径 | 第41-42页 |
3.2.3 亚细胞定位 | 第42页 |
3.2.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2-43页 |
3.2.5 细胞凋亡实验 | 第43页 |
3.2.6 吖啶橙(AO)染色 | 第43-44页 |
3.2.7 DHE(Dihydroethidium,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染色 | 第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3.3.1 细胞摄取 | 第44-45页 |
3.3.2 细胞内吞途径 | 第45页 |
3.3.3 亚细胞定位 | 第45-46页 |
3.3.4 细胞毒性 | 第46-47页 |
3.3.5 细胞凋亡实验 | 第47-48页 |
3.3.6 吖啶橙(AO)染色 | 第48页 |
3.3.7 DHE(Dihydroethidium,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染色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双功能碲纳米点的体内动物学评价 | 第50-64页 |
4.1 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4.1.1 试剂 | 第50页 |
4.1.2 仪器 | 第50页 |
4.1.3 动物 | 第50-5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4.2.1 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4.2.2 药代动力学 | 第51页 |
4.2.3 组织分布 | 第51页 |
4.2.4 近红外活体荧光成像 | 第51-52页 |
4.2.5 长期组织分布 | 第52页 |
4.2.6 体内活性氧检测 | 第52页 |
4.2.7 热成像 | 第52页 |
4.2.8 抑瘤实验 | 第52-53页 |
4.2.9 H&E染色 | 第53页 |
4.2.10 生化指标检测 | 第5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4.3.1 药代动力学 | 第53-54页 |
4.3.2 组织分布 | 第54页 |
4.3.3 近红外活性荧光成像 | 第54-55页 |
4.3.4 长期组织分布 | 第55-56页 |
4.3.5 体内活性氧检测 | 第56页 |
4.3.6 热成像 | 第56-58页 |
4.3.7 抑瘤 | 第58-60页 |
4.3.8 H&E染色 | 第60-61页 |
4.3.9 生化指标检测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