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引言:中国崛起语境中的话语权之争 | 第14-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4页 |
第一节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 | 第19-32页 |
第二节 话语权的生产机制:信息传播的视角 | 第32-36页 |
第三节 话语权生产的两个环节:议程设置、构建框架 | 第36-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44-55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44-47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47-5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发言人的议程设置与西方媒体的议程再设置 | 第55-92页 |
第一节 发言人的议程设置 | 第55-64页 |
第二节 西方媒体的议程再设置 | 第64-79页 |
第三节 议程差异:两套话语的相关度比较 | 第79-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四章 西方媒体对发言人话语的框架化解读 | 第92-107页 |
第一节 东方主义框架 | 第92-99页 |
第二节 负责任大国框架 | 第99-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西方媒体的分化 | 第107-124页 |
第一节 不同区域的差异 | 第107-110页 |
第二节 不同国家的差异 | 第110-113页 |
第三节 不同媒体的差异 | 第113-122页 |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影响中国话语权实现的因素 | 第124-142页 |
第一节 国家利益:不同层次的利益分化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文化因素:文化维度与新闻框架 | 第128-138页 |
第三节 媒体因素:传媒体制、新闻理念与新闻生产 | 第138-141页 |
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七章 中国话语权的生产 | 第142-156页 |
第一节 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分解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从“模糊效果模式”到“多阶段分类效果模式” | 第144-153页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设想 | 第153-155页 |
小结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59页 |
附录 | 第159-165页 |
附录一: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话语分析指标、赋值及说明 | 第159-162页 |
附录二:西方媒体引用指标、赋值及说明 | 第162-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