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一)国内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的研究 | 第12页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工具 | 第15-21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城市轨道交通 | 第15页 |
(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第15-18页 |
二、理论分析工具 | 第18-21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19页 |
(二)公共选择理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苏州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 第21-25页 |
一、苏州市轨道交通前期建设筹备 | 第21页 |
二、苏州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 第21-23页 |
(一)1 号线建成开通 | 第21-22页 |
(二)2 号线及延伸线建成开通 | 第22页 |
(三)在建其他线路 | 第22-23页 |
三、苏州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第23-25页 |
(一)客运服务坚持以人为本 | 第23页 |
(二)调度中心保障安全准点 | 第23页 |
(三)安保部确保文明秩序 | 第23-24页 |
(四)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员培训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苏州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25-32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一)重大节日活动客运组织效率低 | 第26页 |
(二)运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分析不全面 | 第26页 |
(三)运营安全管理的制度、流程化措施不全面 | 第26-27页 |
(四)人性化管理措施不足 | 第27页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一)轨道交通车辆型号性能局限 | 第27-28页 |
(二)行车组织方式单一 | 第28页 |
(三)互联网运用普及面不广 | 第28-29页 |
(四)客运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创新管理能力不强 | 第29页 |
(五)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执行力不足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完善苏州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对策性建议 | 第32-41页 |
一、建立“以人为本”综合服务评价体系 | 第32-34页 |
(一)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评价内容 | 第32-33页 |
(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 第33页 |
(三)采用满意度测评方式收集乘客反馈意见 | 第33-34页 |
二、明确作为轨交基层管理单位的班组建设目标及发展方向 | 第34-35页 |
三、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 | 第35-37页 |
(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 第36页 |
(二)建立监督管理体系 | 第36页 |
(三)建立应急管理制度 | 第36-37页 |
(四)建立应急救援队 | 第37页 |
四、完善客运服务人员管理激励制度 | 第37-39页 |
(一)加强培训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 第37-38页 |
(二)及时疏导员工心理问题 | 第38-39页 |
(三)梳理正确的职业规划观、完善晋升机制 | 第39页 |
五、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督 | 第39-40页 |
六、加强第三方监督,引入社会管理力量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