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利福平和甲基甲磺酸对泡桐丛枝病幼苗组蛋白组分的影响

致谢第4-7页
摘要第7-8页
1 文献综述第8-26页
    1.1 植原体与泡桐丛枝病第8-10页
        1.1.1 植原体的主要特征第8-9页
        1.1.2 植原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9-10页
    1.2 丛枝病发病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第10-13页
        1.2.1 胼胝质的产生第10页
        1.2.2 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第10-11页
        1.2.3 酚类物质的变化第11页
        1.2.4 无机离子含量的变化第11页
        1.2.5 维生素的变化第11-12页
        1.2.6 核酸的变化第12页
        1.2.7 蛋白质的变化第12-13页
    1.3 组蛋白第13-24页
        1.3.1 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3-14页
        1.3.2 组蛋白的修饰第14-20页
            1.3.2.1 蛋白甲基化、组蛋白去甲基化第14-15页
            1.3.2.2 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去乙酰化第15-18页
            1.3.2.3 组蛋白磷酸化、组蛋白泛素化第18-19页
            1.3.2.4 组蛋白SUMO 化第19页
            1.3.2.5 组蛋白生物素化第19-20页
            1.3.2.6 组蛋白修饰间相互作用第20页
        1.3.3 组蛋白的变体及组蛋白的替换第20-24页
            1.3.3.1 组蛋白变体第20-21页
            1.3.3.2 组蛋白变体与转录激活第21页
            1.3.3.3 组蛋白变体与DNA 损伤修复第21-22页
            1.3.3.4 组蛋白变体与异染色质和染色体失活第22-23页
            1.3.3.5 组蛋白变体与核小体包装第23页
            1.3.3.6 组蛋白变体和组蛋白修饰的关系第23页
            1.3.3.7 组蛋白变体的修饰第23-24页
        1.3.4 组蛋白的替换第24页
    1.4 展望第24-26页
2 引言第26-27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3.1 材料及处理第27-28页
        3.1.1 实验材料第27页
        3.1.2 材料处理第27-28页
            3.1.2.1 利福平处理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苗第27页
            3.1.2.2 MMS 处理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苗第27-28页
    3.2 试验方法第28-31页
        3.2.1 组蛋白的提取方法建立第28-30页
            3.2.1.1 组蛋白的提取第28-29页
            3.2.1.2 组蛋白的得率及纯度测定第29页
            3.2.1.3 不同方法提取组蛋白电泳分析第29-30页
        3.2.2 不同处理对丛枝病泡桐幼苗组蛋白的组分影响第30-31页
            3.2.2.1 组蛋白的单向电泳分析第30-31页
    3.3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第31-32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4.1 组蛋白提取方法的确定第32-34页
        4.1.1 不同提取方法对组蛋白得率的影响第32页
        4.1.2 不同提取方法对组蛋白纯度的影响第32-33页
        4.1.3 不同方法提取对组蛋白完整性的影响第33-34页
    4.2 不同浓度利福平处理患泡桐丛枝病豫杂一号幼苗组蛋白的变化第34-35页
    4.3 不同浓度甲基甲磺酸处理患泡桐丛枝病豫杂一号幼苗组蛋白的变化第35-36页
5 结论与讨论第36-39页
    5.1 结论第36页
    5.2 讨论第36-39页
        5.2.1 组蛋白提取方法第36-37页
        5.2.2 利福平处理对泡桐组蛋白的影响第37页
        5.2.3 甲基甲磺酸处理对泡桐组蛋白的影响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6页
ABSTRACT第46-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僵菌GIM3.428的优化培养及室内对桔小实蝇的毒力测定
下一篇:怀地黄对芝麻的化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