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米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板加固后模型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桥梁加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8页 |
1.3 工程背景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加固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 第21-41页 |
2.1 空心板常用加固方法综述 | 第21-23页 |
2.1.1 桥面补强加固法 | 第21-22页 |
2.1.2 粘贴加固法 | 第22-23页 |
2.1.3 施加横向预应力加固法 | 第23页 |
2.2 去梁增肋加固法在空心板桥加固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2.2.1 加固思路 | 第23-24页 |
2.2.2 加固方法 | 第24页 |
2.2.3 加固关键技术 | 第24-25页 |
2.3 空心板上部加固方法比较 | 第25-40页 |
2.3.1 受力性能 | 第25-39页 |
2.3.2 技术性能 | 第39-40页 |
2.3.3 经济性能 | 第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模型实验研究 | 第41-87页 |
3.1 概述 | 第41页 |
3.2 模型梁的设计与制作 | 第41-46页 |
3.2.1 模型梁设计思路 | 第41-42页 |
3.2.2 模型设计原则 | 第42页 |
3.2.3 主要材料参数 | 第42-43页 |
3.2.4 模型构造 | 第43-46页 |
3.3 模型结构计算 | 第46-50页 |
3.3.1 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3.3.2 计算工况 | 第47-49页 |
3.3.3 理论数据 | 第49-50页 |
3.4 实验研究 | 第50-61页 |
3.4.1 主要测试内容 | 第50页 |
3.4.2 加载方法与加载制度 | 第50-53页 |
3.4.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3.4.4 测点分类与布置 | 第54-58页 |
3.4.5 实验工况与加载位置 | 第58-60页 |
3.4.6 实验加载效率 | 第60-61页 |
3.5 实验成果分析与评价 | 第61-85页 |
3.5.1 符号规定 | 第61页 |
3.5.2 控制截面测点位置及编号 | 第61页 |
3.5.3 去梁增肋刚接加固法模型梁实测结果 | 第61-67页 |
3.5.4 荷载与应变分析 | 第67-70页 |
3.5.5 张拉预应力与应变分析 | 第70-74页 |
3.5.6 预应力张拉对实验梁反拱分析 | 第74-76页 |
3.5.7 加载实验块对结构的挠度分析 | 第76-79页 |
3.5.8 有效预应力实验成果分析 | 第79-85页 |
3.6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工程应用 | 第87-96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87-91页 |
4.1.1 原梁板情况 | 第87-88页 |
4.1.2 主要病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88-91页 |
4.2 实桥加固设计方法 | 第91-93页 |
4.3 实桥加固施工方法与施工注意事项 | 第93-95页 |
4.4 应用成果 | 第95-9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6-98页 |
5.1 结论与建议 | 第96-97页 |
5.2 建议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