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课题来源和选题背景 | 第11-17页 |
1.1.1 概述 | 第11-12页 |
1.1.2 NO_x 的危害 | 第12-14页 |
1.1.3 空气分级燃烧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1 国内外实验室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2 现役机组的典型燃烧系统 | 第19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19-24页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9-21页 |
1.3.2 典型煤种的选择 | 第21-22页 |
1.3.3 试验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试验台的设计与调试 | 第24-33页 |
2.1 前言 | 第24-25页 |
2.2 多路进风一维炉试验系统 | 第25-32页 |
2.2.1 试验系统流程 | 第25-27页 |
2.2.2 反应炉 | 第27-28页 |
2.2.3 给粉系统 | 第28-30页 |
2.2.4 取样系统 | 第30-31页 |
2.2.5 试验系统的调试 | 第31-32页 |
2.3 管式沉降炉试验系统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神华烟煤燃烧NOX 排放及燃尽的试验研究 | 第33-68页 |
3.1 前言 | 第33-34页 |
3.2 试验方案 | 第34-42页 |
3.2.1 试验煤样的制备 | 第34-38页 |
3.2.2 实验中参数定义与试验工况 | 第38-42页 |
3.3 单一粒径的神华煤燃烧NOX 排放特性的试验 | 第42-50页 |
3.3.1 不分级燃烧试验 | 第42-46页 |
3.3.2 分级燃烧的试验 | 第46-50页 |
3.4 带分布的神华煤燃烧NOX 排放特性的试验 | 第50-60页 |
3.4.1 不分级燃烧试验 | 第50页 |
3.4.2 分级燃烧的试验 | 第50-58页 |
3.4.3 均匀指数n 对NOx 排放的影响 | 第58-60页 |
3.5 烟气剩余O_2 浓度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5页 |
3.5.1 单一粒径烟气剩余O_2 浓度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2页 |
3.5.2 带分布烟气剩余O_2 浓度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3.6 空气分级燃烧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阳泉无烟煤燃烧NOX 排放及燃尽的试验研究 | 第68-89页 |
4.1 前言 | 第68-69页 |
4.2 试验方案 | 第69-72页 |
4.2.1 试验煤样的制备 | 第69页 |
4.2.2 试验中参数定义与试验工况 | 第69-72页 |
4.3 单一粒径的阳泉煤燃烧NOX 排放特性的试验 | 第72-79页 |
4.3.1 不分级燃烧试验 | 第72-74页 |
4.3.2 分级燃烧的试验 | 第74-79页 |
4.4 带分布的阳泉煤燃烧NOX 排放特性试验 | 第79-82页 |
4.4.1 不分级燃烧的试验 | 第79-80页 |
4.4.2 分级燃烧的试验 | 第80-82页 |
4.5 烟气剩余O_2 浓度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86页 |
4.5.1 单一粒径的烟气剩余O_2 浓度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84页 |
4.5.2 带分布的烟气剩余O_2 浓度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4-86页 |
4.6 空气分级燃烧对飞灰含碳量及CO 排放影响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6-8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炉膛整体空气分级燃烧中煤焦异相还原反应试验研究 | 第89-94页 |
5.1 前言 | 第89-90页 |
5.2 试验煤焦的制备和工况的选择 | 第90页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考虑NOX 影响的经济煤粉细度的应用研究 | 第94-104页 |
6.1 前言 | 第94-95页 |
6.2 计算示例 | 第95-102页 |
6.2.1 煤粉细化对锅炉运行的影响分析 | 第96-100页 |
6.2.2 煤粉细化的经济性分析 | 第100-10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4-108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4-107页 |
7.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