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无线电中继通信、微波通信论文

自适应SC-FDE系统及其信道估计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宽带无线通信物理层传输技术第9-13页
        1.1.1.OFDM第10-11页
        1.1.2.SC-FDE第11-12页
        1.1.3.自适应技术第12-13页
    1.2.论文安排第13-14页
第2章 宽带无线信道第14-23页
    2.1.无线通信传输环境第14-18页
        2.1.1.无线信道模型第14-15页
        2.1.2.连续信道的离散化第15-16页
        2.1.3.抽头延时线信道模型第16页
        2.1.4.衰落信道统计模型第16-18页
    2.2.宽带无线信道的特点——双选择性第18-21页
        2.2.1.信道多径扩展和信道的频率选择性第18页
        2.2.2.信道多普勒扩展和信道的时间选择性第18页
        2.2.3.移动多径信道多普勒频移的计算第18-19页
        2.2.4.宽带无线信道双选择性仿真结果第19-21页
    2.3.克服时变多径信道对信号影响的方法第21-23页
        2.3.1.克服频率选择性的影响第21页
        2.3.2.克服时间选择性的影响第21-23页
第3章 宽带无线通信物理层传输技术第23-37页
    3.1.OFDM和SC-FDE的基本原理第23-31页
        3.1.1.OFDM基本原理第23-29页
        3.1.2.SC-FDE基本原理第29-31页
    3.2.OFDM和SC-FDE的对偶关系第31-35页
        3.2.1.对偶关系的由来第31页
        3.2.2.时域子信道和频域子信道第31-32页
        3.2.3.用对偶关系分析OFDM和SC-FDE系统第32-35页
    3.3.OFDM和SC-FDE系统的性能第35-37页
第4章 自适应SC-FDE系统第37-57页
    4.1.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常用的频域均衡方法第37-39页
        4.1.1.迫零均衡第38页
        4.1.2.MMSE均衡第38页
        4.1.3.不同的均衡方法对OFDM和SC-FDE系统的影响第38-39页
    4.2.最优信号子空间理论第39-45页
        4.2.1.SC-FDE信号的向量表示第40-41页
        4.2.2.信道状态信息第41-42页
        4.2.3.最优信号子空间第42-44页
        4.2.4.基于OSS理论SC-FDE系统的信号表示第44-45页
    4.3.最优信号子空间维数的选择第45-47页
        4.3.1.系统性能和频谱效率的折衷第46页
        4.3.2.确定最优信号子空间维数第46-47页
    4.4.自适应SC-FDE系统第47-50页
        4.4.1.系统模型第47-48页
        4.4.2.仿真结果第48-50页
    4.5.SC-FDE与OFDM系统频谱效率的比较第50-57页
        4.5.1.自适应SC-FDE系统与编码OFDM系统的比较第52-54页
        4.5.2.自适应SC-FDE系统与选频OFDM系统的比较第54-57页
第5章 自适应SC-FDE系统中的信道估计第57-67页
    5.1.OFDM的信道估计第57-60页
        5.1.1.辅助数据类型第57-58页
        5.1.2.基于块状导频的信道估计第58-59页
        5.1.3.基于梳状导频的信道估计第59-60页
    5.2.SC-FDE的信道估计第60-62页
        5.2.1.SC-FDE系统中训练帧的设计第61页
        5.2.2.SC-FDE系统中基于辅助数据的信道估计算法第61-62页
    5.3.自适应SC-FDE系统中的信道估计第62-67页
        5.3.1.信道捕获第62-63页
        5.3.2.信道跟踪第63-65页
        5.3.3.仿真结果第65-6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与专利第74-7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调幅广播系统同步技术研究
下一篇:丹参素与羟基红花黄素A合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协同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