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固体力学论文--结构力学论文

惯性压电激振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9-11页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状况第11-22页
        1.2.1 传统激振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压电驱动器件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第13-17页
        1.2.3 压电材料用于激振器方面的研究第17-19页
        1.2.4 压电陶瓷驱动电源的研究第19-20页
        1.2.5 振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惯性压电激振器结构设计第23-53页
    2.1 压电材料及其特性第23-27页
        2.1.1 压电效应与压电材料第23-24页
        2.1.2 压电陶瓷材料的性能参数第24-26页
        2.1.3 压电方程第26-27页
        2.1.4 压电陶瓷材料的缺点第27页
    2.2 惯性压电激振器的工作原理第27-32页
        2.2.1 压电激振原理第28-29页
        2.2.2 压电叠堆器件第29-32页
    2.3 惯性压电激振器结构设计与动力学仿真第32-45页
        2.3.1 惯性压电激振器动力学模型第32-37页
        2.3.2 集中参数模型的传递函数仿真分析第37-42页
        2.3.3 激振力波形仿真分析第42-45页
    2.4 激振器结构有限元分析第45-52页
        2.4.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5-47页
        2.4.2 结构静力学分析第47-48页
        2.4.3 结构模态分析第48-49页
        2.4.4 结构谐响应分析第49-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驱动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第53-79页
    3.1 常用功率放大电路分类第53-56页
    3.2 放大电路结构方案与参数计算第56-61页
        3.2.1 结构方案选择第56-57页
        3.2.2 放大电路基本参数计算第57-61页
    3.3 放大电路仿真与分析第61-70页
        3.3.1 主放大电路设计第61-63页
        3.3.2 放大电路稳定性与自激振荡的消除第63-67页
        3.3.3 供电电源第67-69页
        3.3.4 限流电路设计第69-70页
        3.3.5 电压吸收保护第70页
    3.4 功率器件散热与过热保护第70-78页
        3.4.1 功率管的安全工作区第71-72页
        3.4.2 功率管消耗功率计算第72-74页
        3.3.3 功率管散热计算第74-76页
        3.4.4 过热保护设计第76-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激振器振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第79-103页
    4.1 振动控制系统组成第79-81页
    4.2 振动控制系统硬件架构和软件开发平台第81-83页
        4.2.1 硬件架构第81-82页
        4.2.2 软件开发平台第82-83页
    4.3 信号发生器程序设计第83-87页
    4.4 数据采集和分析程序设计第87-88页
    4.5 闭环反馈控制系统设计第88-102页
        4.5.1 正弦扫频控制软件功能分析与流程设计第88-94页
        4.5.2 控制策略与控制算法设计第94-97页
        4.5.3 人机界面设计第97-102页
    4.6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五章 激振系统试验与分析第103-121页
    5.1 激振器的激振力试验第103-109页
        5.1.1 激振器的激振力频响函数试验第103-107页
        5.1.2 激振器对微动平台的激振试验第107-109页
    5.2 容性负载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测试第109-113页
        5.2.1 功率放大器电路PCB设计和样机制作第109-111页
        5.2.2 功率放大器驱动能力测试第111-113页
    5.3 激振系统激振控制试验第113-120页
        5.3.1 激振力恒幅控制试验第114-117页
        5.3.2 激振力与加速度双环控制试验第117-120页
    5.4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结论第121-123页
    6.1 研究结论与工作总结第121-122页
    6.2 工作展望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1页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重价态锰基复合氧化物的合成探索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动态自组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