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工总量统计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9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页 |
·研究区断层分布 | 第15-16页 |
·地层特征 | 第16-18页 |
·川东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的构造与沉积演化过程 | 第18-19页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 第19-39页 |
·沉积相划分 | 第19-25页 |
·台地边缘生物礁相 | 第19-24页 |
·开阔台地相 | 第24页 |
·深水海槽相 | 第24页 |
·潮坪相 | 第24-25页 |
·五百梯构造典型井描述 | 第25-33页 |
·天东10 井 | 第25-26页 |
·天东53 井 | 第26-29页 |
·天东021-3 井 | 第29页 |
·天东74 井 | 第29-33页 |
·天东002-11 井 | 第33页 |
·研究区联井剖面对比 | 第33-36页 |
·天东10—002-11—72—021-3—53 联井剖面对比 | 第33-36页 |
·天东98—10—76—15—17 联井剖面对比 | 第36页 |
·沉积相演化 | 第36-39页 |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分析 | 第39-47页 |
·研究区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 | 第39页 |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39-43页 |
·白云石化作用 | 第39-41页 |
·溶蚀作用 | 第41-42页 |
·破裂作用 | 第42-43页 |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43-45页 |
·胶结作用及自生矿物形成 | 第43页 |
·压实及压溶作用 | 第43-44页 |
·去白云石化作用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生物礁储层特征 | 第47-52页 |
·储集岩类型 | 第47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7-50页 |
·孔隙类型 | 第48-49页 |
·缝洞特征 | 第49-50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0-51页 |
·孔隙度 | 第50页 |
·渗透率 | 第50-51页 |
·五百梯长兴组气藏孔隙演化过程 | 第51-52页 |
第6章 沉积与成岩演化对储层的控制作用分析 | 第52-56页 |
·沉积相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 第52-53页 |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 第53页 |
·五百梯长兴组储层演化模式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2页 |